研考會舉行的網路十大民怨票選引來輿論高度關注,行政院和各部會也反應積極,把這場網路活動當成未來施政準則。然而,網路選出的民怨排行榜,和民眾生活的實際感受是否相符?與沒有網路或不關心網路活動的群體意見是否一致?政府向網路尋求民意時,一直存在的數位落差和城鄉差距也出現強勢與弱勢民怨之別。

就拿最近正夯的電影「不能沒有你」的場景來看,沒有住房、沒有工作、幼兒照顧體系不安全……十大民怨裡,劇中人就遇上好多項。但他沒有條件透過網路表達,甚至沒有人會對他做電話民調。對於這樣活生生的「怨」,政府機關選出民怨排行榜,又有何用?

事實上,研考會在網站上推出公共議題討論及投票,已經超過一年,然而除了關注特定議題的網路高度使用者之外,鮮少人注意。研考會坦承,網路上的討論族群十分小眾,若未將地方施政的反饋訊息納入參考,只能代表小部分的民意。

同樣的議題,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反映出不同面向的問題。政府從電話、網路和媒體蒐集到的民情,永遠只能代表公權力能接觸到的角落。而在交通、電信,甚至公共服務的死角,還有難以傳達的民怨。要真正的「體察」民意,網路之外,要做的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