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找工作,那前景淒慘。現在謀職的美國人是職缺的六倍,平均找工作的時間(即平均失業時間)超過六個月,創一九三○年代以來新高。
在這種情況下,改善失業狀況理應是最高優先。但因全面金融崩潰已經避免,這方面的政策討論已無急迫感,取而代之的是奇怪的消極心態;華府瀰漫一種想法,以為對改善失業已經無能為力或不應作為,只需等待經濟復甦涓滴嘉惠到勞工。
這種想法錯誤且令人無法接受。
經濟衰退就技術面而言容或已過去,但不表示充分就業即將到來。歷史顯示金融危機後接踵而來的不只是嚴重衰退,還有復甦緩慢,通常需要多年才能讓失業率降到正常水準。所有跡象顯示,這波金融危機的後續也是照著劇本走;例如聯邦準備理事會預測,目前一○.二%的失業率,到二○一二年左右將一直維持在八%以上。
長期高失業率帶來的損害更為持久。長期失業者會喪失技能,就算經濟復甦也很難找到工作。剛畢業就進入這種糟糕就業市場的學生,更處於極大劣勢,整個職場生涯都要付出薪資較低的代價。
此時應展開緊急輔導就業計畫,它與第二波刺激方案的區別為何?二○○九年歐巴馬刺激方案聚焦於恢復經濟成長,基本信念是只要提升國內生產毛額,工作就會隨之而來。如果刺激方案的規模夠大,這個策略可能成功,可惜並非如此。就政治現實而言,歐巴馬政府很難推出足以彌補之前不足的第二波刺激方案。
為今之計是,提出以較少經費產生較多職業的便宜方案,它應避免充其量只能間接創造就業的手段如全面減稅,而專注於可直接挽救或增加工作的措施,包括對岌岌可危的州與地方政府再伸援手,協助避免公共服務品質(特別是教育)惡化,以及成千上萬工作遭刪減。
同時,聯邦政府也可以提供工作;至少應成立小規模的「新政」式「工作振興署」(WPA),提供待遇相對低的公部門就業機會。政府這麼做難免被指責為創造「將就」工作,但重點在於,公部門直接雇用可以用相對低的代價創造眾多工作。智庫組織「經濟政策研究院」預定公布一項提案,主張連續三年每年花四百億美元於公部門雇用,將可創造一百萬個工作。這個提案不差。
最後一個做法是對企業雇用新人提供直接誘因。之前德國對雇主維持就業人力提供補貼極為成功,現在美國跟進也許為時已晚,但政府可鼓勵雇主隨經濟復甦增雇。「經濟政策研究院」主張對增雇員工的雇主提供稅負優惠,值得一試。
所有這些措施都要花錢,大概幾千億美元,短期內勢必增加預算赤字。但這必須對照面對社會和經濟緊急狀態而無所作為的高昂代價來衡量。
本周稍後歐巴馬總統將召開「就業高峰會」;很多人對此會議不屑且懷疑,料定政府只不過是作秀。但事情不須如此發展。我們可以創造更多工作,也應該這麼做。
(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本報國際新聞中心尹德瀚摘譯)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