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應該是非常重要的會議,但是卻又非常不被看好。幾乎無人敢說它能有結果,因為兩極化的衝突太大了。英國一位勛爵把它譬喻的很妙,說這好像我們(指發達國家)開了一個宴會,到宴會將要結束時,應允一位窮朋友(指開發中國家)入席。他只能趕上喝杯咖啡,然後我們卻說宴會是AA制,費用均分,這對窮朋友當然是很不公平的。

雙方立場為什麼兩極化呢?應付氣候變化最重要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發達國家已有深厚底子,生活方式已達到現代化水準,全球減排會增加這些國家國民對未來的積極預期,也將增加其經濟及政治的紅利。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發電、煉鋼等國民經濟的基本要素在很多國家中還未準備好,目前如再面臨減低碳排量經濟轉移所必需的技術上的重新裝備,同樣是減排一噸二氧化碳,發展中國家所遭遇的痛楚困頓遠大於發達國家。這就是已享用過大餐的國家要窮朋友,只喝了杯咖啡就要付相同代價的不公平。

但窮朋友們現在有了九個勢力強大的同夥,他們就敢於說不。

中國、印度、巴西、南非低調地在北京召開了一項應對哥本哈根大會的會議,印度在國際問題上從不與中國合作,但這次卻寧願讓中國領導,由中國起草了應對方案,決定在(十二月一日)正式發表這項宣言,它認為這不僅是四國的看法,也代表發展中國家的立場。這宣言就是應對七日哥本哈根大會的攻守同盟。這項宣言包括了四點「不容談判」的原則:一、絕不接受法律上有約束力的減排。二、不接受不受支持的減排措施和國際化衡量的標準。三、不接受匯報和核實不受支持的減排行動。四、不接受將氣候變化作為貿易壁壘的工具。

他們爭取的是什麼?是發達國家自己的減排量必須增加而且要深度減排,對開發中國家要拿出資金和技術幫助他們進行減排裝備的重建。要體諒困難,壓低目前的減排標準。

在目前的勢力對抗形勢是:一是七十七個發展中國家加上中國,二是歐盟發達國家,三是所謂「傘形集團」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發達國家。這三個利益集團各有盤算,將在大會中角力。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在一九九○年的標準上到二○二○年減排不低於四○%,而發達國家如歐盟只承諾二○到三○%。美國說它將減排一七%,但其標準都是從一九九五年為基準。這等於只將排量回到一九九○年而已,可謂毫無作為。中國已宣布排量減少四○至四五%,但卻是以單位GDP為標準,而非總量計算,起始基準為二○○五年。北京已說開發中國家可以協助減排,但必須與GDP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