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的「一九四九大江大海」賺人熱淚,也間接讓一九四九年成了顯學!清大中文系教授楊儒賓廿年來蒐集了大批一九四九年前後珍貴的史料與文物,今起將在校內推出「誰的一九四九─搶救一九四九文獻展」暨座談會,還原悲情時代的歷史真相。
楊儒賓指出,台灣歷史有三個重要轉折,包括一六六一年鄭成功來台、一八九五年割讓給日本以及一九四九年兩岸大遷徙。
歷史上雖然不乏戰爭動亂造成人口遷移,但能夠在大量人口遷徙的過程中同時創造出新文化,只有東晉的永嘉、南宋的靖康及一九四九年。
他說,兩岸看待一九四九的歷史觀點截然不同,對中國而言,是共產中國崛起的「新中國史觀」,對台灣而言,則是腐敗的國民黨撤退來台的「台灣災難史觀」。
他雖不否認其中部分有道理,但這兩種史觀均屬「政治角度」,他主張以跳脫二者、全新的文化史觀來看待這個重大歷史轉折。
楊儒賓不諱言表示,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來台,對台灣士紳的打壓及白色恐怖等均為事實,但自結構面來看,國府傾力帶來大量的資源,中央政府與中研院、故宮一併播遷,大量重要文物隨之來台,讓現在台灣在人文、藝術及民主政治生根,奠定值得驕傲的基礎。
這次的文獻展展品將近有卅件,其中有國共上海戰役期間,已下野的蔣介石與時任京滬杭警備司令湯恩伯密集聯繫的五件親筆函,包括要求湯保留中央銀行黃金二萬兩銀洋一百萬元,其餘均撤退來台的船隻安排等機密信件。
另有標明「白崇禧」的長方形袋,為曾任國防部長白崇禧使用的公文袋,一個藍色布面公文夾,為陳誠時期公務機構使用的公文夾。此外,座談會還邀請到李家同、楊祖珺、沈宗瑞、林桶法等人與會探討一九四九年對兩岸的歷史意義。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