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大陸最早開放的地區,1992年中共改革派元老鄧小平南巡時宣示「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讓深圳從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經濟特區,也因為深圳的自由發展及交通區位方便出口,20年前就吸引許多台商前往投資。

早期,不少深圳台商在各區建立聯誼會,例如羅湖、福田、西鄉、福永、松崗、龍華、布吉、大鵬灣等,數目多達20個,並且跟深圳市政府、關稅局、市委等建立良好的關係。為了更加團結台商的力量,深圳台商協會在1990年6月27日創立,成為大陸第一個台協,當初各區的會長至今都還是協會主要的幹部。

台商貢獻深圳25%產值

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說,目前深圳約有4千多家台商企業,以製造及出口的中小企業為主,對本地的產值貢獻約占25%,協會大約有1千多個會員。

不少深圳台商是客家人,黃明智本身也是苗栗縣來的「客商」。上市櫃公司在深圳投資主要代表企業有富士康、群創、精英、環電、微星、華映、亞光、精成、裕元、成霖等。

由於台商非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少,加上各地協會邀請的活動以及與市政官員往來的時間很多,黃明智平日約有95%的時間都在處理協會的工作;因此才設了7個常務副會長,以及5個功能委員會-青年聯誼、婦女工作、資訊出版、公益事業、會員事務等,熱心地服務台商同胞。

因深圳的外資為數眾多,深圳市政府並不會像其他正在招商的縣市,特別給台商優惠待遇,不過台商會員都非常團結。

管理自由的移民特區

黃明智認為,深圳是個移民城市,外來人口多且貧富懸殊,因此治安總是難以維護,這一直是當地一個難以剷除的沉痾。但他也認為深圳是個很自由管理,沒有很多政府層級關卡的地方,企業可以自己管理自己,所以十多年前才會到這邊來投資設廠。

現今在深圳的企業仍努力認真生存,並且多維持低調。

這波金融海嘯雖然兇猛,但是深圳台商倒閉的並不多,因為深圳的房產證不易申請,台商多是自有土地及廠房,所以無租金及借款利息的負擔,在景氣急速衰退之下,多數縮小規模經營度過。

此外,之前其實也已出現過好幾波金融危機及政策變動帶來的經營危機,例如新勞動合同法、兩稅合一、徵收土地稅、取消出口退稅等,因此現在還能持續營運的企業,多是體質較為穩健的。但黃明智也感嘆說道,深圳台商今年業績幾乎都是腰斬,仍舊傷得不輕。

拓展外銷路漫長

雖然大陸政府鼓勵企業轉作內銷,但這條路何等漫長,艾美特用7年的時間以外銷的利潤養內銷,努力至今才損益兩平。

而且大陸的物流及銷售體系多還沒有很規範化,大賣場上架費高,很多企業在製造業裡面很久,難以接受大賣場索取高額上架費及其他苛刻條件,但又沒辦法開直營店,只能找當地人頭,可是風險很高。

現在大陸政府已經沒有獨厚深圳及廣東,而是要讓所有人都富起來,像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等都在進行,尤其外銷型企業的海外市場萎縮到剩下一半,讓一些深圳台商思考往其他省找尋投資機會。

但黃明智認為,除非要轉型做內銷,或有其他想法,大多數深圳台商還是選擇繼續留下來,畢竟都已經在這裡打拼了這麼久。且深圳市政府近年來對企業干擾程度漸低,親商程度僅次於上海,再者,不管以交通及政策管理來說,深圳還是做外銷最好的地方。

而且深圳與台灣實現直航後,讓台商返鄉之路更短,企業經營成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