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解讀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會議中將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定調,對中國經濟走向意義重大,甚至可能左右世界經濟局勢。《南方日報》刊出的評論,剖析中國經濟現況,並針對未來經濟策略提出看法。

當前,中國經濟已走過最困難時期,進入了後危機時代。但經濟增長的基礎還不牢固,存在政府主導力量下降、經濟結構不協調、增長動力減弱、要素缺少互動性等突出問題。處在保增長、調結構、防通膨的關鍵時刻,要解決這些制約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除繼續發揮政府在應對危機中的主導作用外,更需要建立多種動力機制。

目前,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嚴重失衡。今年上半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3.5%,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7.6%,拉動GDP增長6.2%,貢獻率迄今最高。預計全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會超過50%。投入高增長主要是基於去年底開始實施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政府投資主導經濟增長的特徵十分明顯。發展經濟學理論表明,長期依靠政府投資不可持續,再加上受金融危機影響,財政收入大幅減少,財政的長期支撐也受到限制。

與此同時,受出口大幅回落影響,出口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大大減弱,估計廣東出口要在1-2年內恢復正常增長可能性不大。因此,在政府高投入不可持續,出口嚴重受阻情況下,要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及時調整宏觀調控政策,注意發揮市場啟動消費的作用,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從以政府的高投入為主轉向依靠投入與擴大消費相結合上來。為確保這一宏觀政策的順利實施,在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情況下,經濟刺激政策短時期內不宜退出。

擴大消費需求,通過拓展市場促內銷的做法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選擇。去年以來,廣東省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顯著成效,為保增長作出重大貢獻。但是,僅靠這一手段遠遠不夠。啟動消費需求的根本在於增加居民收入,就是讓占絕大多數人的中間群體擁有購買商品的支付能力,藏富於民。這迫切要求改變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上世紀九○年代末期,廣東省開始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處於經濟上升周期,政府、企業、村集體都缺乏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去年以來,廣東省借力世界金融危機,大力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和「雙轉移」,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淘汰大批落後產能,建立起一批富有競爭力的高端產業,生態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應運而生,逐步取代傳統經濟,成為重點扶持發展的新的產業形態。因此,加快推動經濟結構從傳統產業轉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的現代產業,是廣東省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摘錄自《南方日報》2009-11-30,作者譚炳才為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處處長、研究員。原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