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逐步復甦之際,部分學者表示,中國市場仍存有包括產能過剩以及泡沫化的諸多風險,國際間不宜對其經濟現況過分樂觀。

《金融時報》指出,「中國針對全球金融危機做出的回應,看似極為成功,但其實是一個假象」。分析說,中國解決金融問題的方案是大幅增加投資支出,此舉將帶來更大的產能過剩,而高儲蓄、高投資的中國經濟,對中國人民來說代價高昂,對世界也具有破壞穩定的影響。

根據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資料顯示,2008年底,中國煉鋼業產能為6.6億噸,而需求僅達4.7億噸,其差額大致相當於歐盟的總產出。而令專家感到不安的,是在該背景下,中國仍在建設5800萬噸的新產能。《金融時報》指出,中國此舉無異是一種浪費,而非增進人民經濟福祉的表現。

無獨有偶,《紐約時報》也刊出了一篇專家憂心中國「產能過熱」的文章。該文指出,中國不斷將巨大的投資力注入至私營企業,並操縱人民幣匯率以強化出口,而這種惡性循環將使得中國經濟面臨泡沫化的危機。

文章中也提到,綜觀全球經濟史,沒有一個成熟的經濟體不曾經歷過泡沫化的危機。中國至今仍蓬勃發展的經濟讓人們過度樂觀,因而忽略了隱藏的威脅。

《紐約時報》評論稱,由於目前中國社會的穩定性仍大幅仰賴市場的獲利與否,中國經濟一旦面臨產能過剩的危機,後果將不堪設想。除了可預期的失業率上升及社會動盪之外,政府對人權的箝制以及外國企業的控管將使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