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蘋果日報》動新聞播出模擬新聞畫面引發民間團體抗議後,《自由時報》又以合成照片報導馬總統車隊「霸道」,被立委痛批為「政治版腳尾飯事件」。新聞影像真實性與倫理問題屢屢引發爭議,凸顯數位時代讓影像產製難度門檻降低,但也因媒體人禁不住誘惑,頻頻發生濫用影像合成技巧而惹禍上身。

運用所謂影像合成或繪圖(Photo Illustrations & Infographics)手法來表達新聞內容,在歐美行之多年,但他們始終有非常嚴謹的規範。簡單講,數位科技創造的圖像只為闡述報導重點,僅限適用於特定主題,不宜使用於一般新聞,且須能明顯看出是經想像或人為操作方式產生,不能造成讀者對客觀事實認知的混淆。因此,這類圖像多應用在抽象性議題(如經濟議題、科學理論)或表現程序內容(如意外發生經過)等資訊。

此外,對於新聞照片影像處理,幾乎都主張不可變更圖像元素及內容,但對於照片的明暗、反差、色溫的調整或或因相機成像元件汙損產生髒點的修飾則可容許,調修仍應力求忠於事實。

以《紐約時報》為例,他們強調「我們報紙上描述事實的影像,必須在各方面都是真實的。沒有人或物體可以被增加、重整、歪曲或從一個場景移除(除公認的裁剪以忽略掉無關的部分)」

《華盛頓郵報》則明白揭示新聞照片被讀者視為新聞事件的真實呈現,絕不可背叛這份信賴,所以連編輯時對圖片的去背、鑲嵌都要求極度節制,僅能用於特寫或專題報導。

讀者的信賴是媒體公信力的基礎,通常必須經過多年累積才能建立,但媒體卻經常因便宜心態濫用影像處理科技,輕易摧毀讀者的信任,得失其實是滿清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