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即將舉行,台灣以「非政府組織」觀察員身分與會,卻被聯合國改在「中國」政府名下,這原本是出於無奈,有待時間來化解;但大陸媒體故技重施,讓人看了生氣,從而懷疑大陸對台灣參加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到底有多大誠意。

去年北京舉辦奧運之前,大陸媒體就把台灣參加奧運慣用的「中華台北」身分,硬改成「中國台北」,引起台灣民眾群情激憤,所幸大陸主事者緊急煞車,化解這場危機。當即有人預告,這類小動作將層出不窮,只會內耗兩岸關係發展,對兩岸互信百害而無一利。

果不其然,代表中共喉舌的《人民日報》其所屬《環球時報》,昨天以「台灣機構以『中國』身分參加全球氣候大會」為題,指出台灣工研院以台灣研究機構身分參加,在申請國家部分登記為「PRC」(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種描述予人一種台灣主動登記為「中國」名下的印象,但實情並非如此,而是長年下的被迫與無奈。

馬政府上台後接受「九二共識」,承諾在其任內「不獨」,這些都是國家發展戰略上的選擇,善意的本質遠超過對岸在兩岸關係上的經濟互惠。在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問題上,除台灣委曲求全成為世衛大會(WHA)觀察員,至今未見對岸任何具體誠意。

不久前,兩岸民間組織在台舉辦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我方人員提出以「中華台北」申請加入聯合國,被大陸代表嚴正駁斥,說兩岸統一前主權不能共享。中共前駐英大使馬振崗說,大陸同意台灣擁有軍隊,但在外交上決不退讓,因為外交最能體現國家主權。他坦稱,既要堅持一中原則,又要放寬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難度確實很大。

大陸應該清楚,加入聯合國是台灣全民的願望,不是哪個黨的專利,也沒有那麼多的陰謀論,就是為了參與國際社會保護權益。在對岸未能正視「中華民國」之前,台灣選擇「中華台北」是不得已而為之,也是兩岸擱置爭議下的無奈選擇,讓人不爽,卻不失務實。如果大陸置之不理,台灣民眾的心理挫折終有一天會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