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第15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中,台灣金融業者對於「登陸」相當期待,永豐金控執行長蔡友才、台新金控營運長計葵生均認為,如果台灣銀行業要登陸,最好自己要先整合;至於這次與大陸銀行業者是否有進一步的合作?蔡友才保密的說「和對岸業者要多接觸多瞭解。」
對於台灣金融業發展大陸市場,蔡友才進一步指出,台灣銀行業有36家,但是在台灣市場有限之下,兩岸市場是各家銀行目標,除了客戶已經多數在大陸外,兩岸差異可以互補、同文同種也是進入大陸市場的主因。
蔡友才:和對岸多接觸
不過,蔡友才說,台灣銀行整合是必要與必然,未來「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計葵生也說,「要去海外,國內還是要先整合好」。而各項投資都要有錢、大家的獲利要整合,如何整合是重要的課題。
計葵生指出,台灣銀行業就算策略很好,100元也只能賺到1到1.5元,但是國外的銀行,投資100元卻可以賺到2到4元,因此台灣金融業一定要到海外發展。他說,「我和大陸銀行業接觸,發現與大陸銀行業講話很困難,在同一張桌子上,他比你大50倍、這怎麼開口」。大陸市場大但競爭也大,如果要發展大陸市場,台灣銀行的策略要相當清楚,除了選有特色的地方發展外,台灣金融業的機會就是在服務。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儷容也說,兩岸金融MOU中在貨幣互動上的危機處理,台灣和大陸央行扮演的角色還不明確;此外,由於人民幣國際化明顯,因此大家也談到貨幣清算與跨境貨幣計價,但在兩岸貨幣整合程度高之下,人民幣國際化將承擔更多的風險。
計葵生:未來3年會更好
合作金庫銀行董事長劉燈城表示,近期發生的杜拜世界重整事件,雖然不能和去年雷曼兄弟的規模相提並論,但也顯示出全球金融規模相當脆弱;至於金融MOU,在簽署後如何順利運作,也是重要的課題。
蔡友才則表示,金融海嘯後,全球金融版圖急遽變化,越大的銀行越易倒,除了多家美系大銀行也接受政府注資外,歐洲多國也進行銀行國有化。
至於在理財商品方面,蔡友才表示,過去商品連結到連銀行總經理都看不懂,這種過度包裝的商品,在經過金融風暴後大家更提高警覺,衍生性的金融商品需求驟降,也導致全球各金融機構瘦身縮編。
對於台灣金融業的發展,蔡友才表示,銀行業在金融危機後發展新格局,過去強調金融創新,「創新就是獲利來源,但在海嘯後,傳統銀行業務復甦,趨向金融產品簡單化,因此更強化風險管理機制。」
計葵生也說「台灣金融業未來3年,一定比過去3年好!」消金市場一定會成長,對金融業的獲利表現也有一定幫助。
他指出,其實台灣金融業可以參考日本,日本由於日圓越來越強,因此公司有擴大大陸投資的壓力,這壓力比韓國和台灣大,「但日本人去大陸有很大的困難,相對來說台灣有機會,這趨勢應該會出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