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機械業都希望能發揮優勢互補的合作機會,但兩岸究竟有何優勢?台灣業者表示,大陸最大的優勢就是龐大的市場;台灣則是物美價廉的產品。台灣廠商若能打開大陸的通路,大陸引進台灣技術輔助產業升級,兩者同時做大,會是非常驚人的成就。
「台灣的精密設備,是非常有優勢的!」台灣光電與半導體設備產業協會副理事長葉勝發直言,台灣最強的部分就是技術面,例如工具機領先大陸10年、電子精密產業領先20年;且台灣上中下游產業整合做得非常好,能形成群聚效果,這些都是大陸目前辦不到的。
台灣優良產品,卻因關稅的阻礙,沒辦法在大陸市場「大展神威」。台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徐秀滄說,台灣產品價格合理、製作精密、交貨迅速,售後服務都是一流,這麼多優點卻被關稅阻擋不能打入市場,是一大損失。
他說,台灣所有的機械業都希望,第5次江陳會盡快簽訂機械產業的ECFA,零關稅上路後才能布局全球,在世界舞台上不再受關稅阻擾。
他也透露,機械業是首個被列入ECFA早期收穫名單,產學界都認為機械業列入名單是有益的,不用擔心ECFA上路後大陸機械產品會傾銷到台灣,因為台灣產品是非常有優勢的。
也有輿論批評,兩岸技術交流,會讓大陸吸收台灣長處,當自身技術成熟後,台灣就會喪失優勢。葉勝發坦言,這是遲早的,但不能因為這樣就退縮。「就像當年日本的技術是有優勢的,但進入台灣後優勢就給取代了。」所以,台灣必須保持成長,繼續研發;讓兩岸做好產業分工;例如台灣負責高階,大陸負責中低階產品。
葉勝發信心十足的表示,雖然大陸如國機集團等大型國企受政府輔助的力量很大,投入資金非常多,但畢竟像機械等精密產業並非有錢、有人就能做得起來,這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台灣精密設備有2、30年歷史,技術能力優勢是控制在台灣產業手中。
國機集團掌握金融海嘯重創全球企業的良機,大肆收購歐美機械廠商,希望能「跳躍式」的成長。葉勝發語帶詼諧的暗喻,「精密產業就像老師傅手藝,必須有很多的經驗、撇步,才有辦法做得起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