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殿兩次修葺都是小修,樑架、門窗等都還是明代初修時的原物。
崇善寺」最初建於唐代,當時稱為「白馬寺」,後來曾經改名「延壽寺」、「宗善寺」。崇善寺雖然不像「晉祠」那麼有名,但是它也曾經是明朝的皇家寺廟。
罕見明朝家廟 結構對稱
明洪武1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馬氏病逝。因為朱元璋的第三個兒子晉王朱棡,是馬氏所生的。為紀念母后,晉王向明太祖請求准建崇善寺。崇善寺洪武24年落成,共歷時八年。
明代的崇善寺按照標準的宮殿式規格修建。中軸線上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大悲殿、金靈殿,由南往北一字排開。各大殿左右整齊排列著一系列對稱小院落。格局與北京故宮中軸線上的主殿和東西六宮的布局極為相似。
當年占地245畝的崇善寺,富麗堂皇,更重要的是它不僅是一座寺院,而且是明朝的家廟。中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大殿「金靈殿」,就是一座沒有帝座的祖廟。這在中國佛教寺院的修建中是罕見的。崇善寺既是佛教寺廟,又是皇室家廟,因此它享受著比一般寺廟更多的香火。
現在的崇善寺,只有原來寺廟的幾十分之一,當年輝煌的六大主殿只剩下一座「大悲殿」。其他宏偉建築,在清同治三年的大火中全都化為灰燼。倖免於難的大悲殿,雖然在明成化年間和清嘉慶年間進行過兩次修葺,但都是小修,大至樑架,小至門窗都沒有更換,基本上還是明代初修時的原物,因此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大悲殿保存著崇善寺的珍寶。「大藏經」是它的第一寶。這裏保存的藏經,數量之多,版本之名貴舉世罕見。
貼金菩薩立像 作工細膩
崇善寺的第三寶,就是大悲殿的三尊泥塑貼金菩薩立像。這三尊佛像是明洪武年間塑製的,距今已有五百餘年。正中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左邊是普賢菩薩像;右邊是千手千缽千釋迦文殊菩薩像。三尊立像高度都在八公尺左右,身姿秀美,面慈目善,給人可親可敬的感覺。這三尊佛像作工細膩,是雕塑藝術的珍品。
除珍貴的大藏經之外,這裏還有從其他寺院移來的多種藏經,如從太原中十萬院移來的明版藏經《南藏》和從大同移來的《北藏》;此外還有另具特色的石刻《金剛經》拓本、金字《華嚴經》、《法華經》及刺血《華嚴經》等。正是這一些不同時期、不同版本、不同特色的藏經,使崇善寺在佛教寺院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崇善寺的第二寶,就是兩套壁畫臨摹本。在還沒有照像、製版技術的古代,臨摹是使歷史上名畫流傳後世的唯一手段。這兩套繪畫,一套是《釋迦世尊應化示跡圖》,描繪了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另一套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描繪了善財童子參拜諸佛學法的故事。原本是畫在大雄寶殿兩腋的長廊。據說這兩套珍貴摹本,雖然歷經五百餘年,仍鮮豔如初。
旅 遊 資 訊
崇善寺
地址:太原市五一南路皇廟巷,
五一廣場附近
門票:2元人民幣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