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太原,晉祠是絕對不可錯過的景點,建築本身和楹聯匾額、唐太宗墨寶都值得觀賞。
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郊的懸甕山麓。原來是為了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的。確實的建築年代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裡面已經有關於「唐叔虞祠」的記載「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可見晉祠的創建時間必定早於北魏。
罕見金代獻殿 國寶建築
祠內現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築一百多座,其中宋朝建築的「聖母殿」、「魚沼飛樑」,以及金代修建的「獻殿」並列為三大國寶級建築。
走進晉祠,沿著中軸線最末端的三座建築就是獻殿、魚沼飛樑以及聖母殿。獻殿也就是供奉聖母祭品的享堂,始建於金大定八年,明萬曆二十二年重修,1955年用原材料照原樣翻修了一次。
獻殿明間敞門,四周沒有牆壁,只是在檻牆上安裝直欞柵欄,從形式上看很像一座涼亭。殿頂架構極為簡潔,樑身簡單輕巧,四角構造合理,堅固耐久。殿內敞朗,簷頭舒展,給人穩健舒適的感覺。
獻殿在中國古寺廟建築中並不少見,但大多數是明清建築,明清之前的極為罕見。晉祠的獻殿建於金代。在中國現存的同時期古建築中獨一無二,極具代表性和歷史價值,所以被認定為晉祠三大國寶級建築之一。
魚沼飛樑 狀若展翅大鳥
魚沼飛樑在獻殿後方,是通往聖母殿的過道,古人稱圓形為池,方形為沼,因為水中多魚,所以稱為魚沼。沼上有一座十字形橋樑,古人云:「飛樑石磴,陵跨水道」、「架虛為橋,若飛也」,所以稱為「飛樑」。根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可知,飛樑早在北魏之前就已經存在。
魚沼飛樑與聖母殿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建築,魚沼中的小八角形石柱和柱礎保存了北朝風格,而整座橋樑則是宋代遺物,與聖母殿同時建造。沼中立有34根石柱,柱礎為蓮花形狀,橋面十字形,前後銜接獻殿與聖母殿,左右下斜連到沼岸。橋的形狀像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鳥,這種形制奇特的橋樑,除了古書和敦煌壁畫中偶爾可見之外,現存的實物只有這一座。魚沼飛樑至少有1500年的歷史。1950年代初進行翻修,增加了大理石護欄。
聖母殿 宋代建築代表作
聖母殿是晉祠的主殿,位於晉祠中軸線最末端,是晉祠三大國寶級建築中價值最高的。它的珍貴主要在大殿建築本身和殿內的塑像,稱得上宋代建築技術和泥塑藝術的代表作。
根據記載,宋代以前晉祠並沒有聖母殿。一般認為聖母殿建於北宋天聖年間,但是根據最新考證,大殿應該是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到九年之間,距
(文轉B6)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