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太原,晉祠是絕對不可錯過的景點,建築本身和楹聯匾額、唐太宗墨寶都值得觀賞。
(文接B5)
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不過,剛建成時並不叫聖母殿,熙寧十年為唐叔虞之母邑姜加封號「昭濟聖母」之後才稱為聖母殿。因為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太原發生強烈地震,大殿多處損壞,所以崇寧元年重修。即使從這個時候時算起,聖母殿也有接近九百年歷史。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大殿是1994-1996年之間用原材料照原樣翻修之後的建築。
寬廣大殿 內部竟無柱子
大殿的結構與形制非常特別。殿頂是重簷歇山頂,殿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近似正方形。如此寬廣的大殿,內部竟然沒有一根柱子,只是殿身四周設置了廊柱與簷柱各一圈承托殿頂屋架,這在中國傳統建築學上叫做「減柱營造法」。殿內一共減掉16根柱子,所以前廊和內殿十分寬敞,為設置神龕和塑像創造了足夠的空間。而且四周的柱子微微內傾,形成「側角」,四根角柱又明顯升高,構成「生起」,這種特別的結構既增強建築物的穩固性,又使前簷四角翹起,呈現曲線之美,顯示出宋代木構建築的高超技巧。
柱上以斗拱承托深遠伸出的屋簷,斗拱複雜多樣,上簷與下簷伸縮有致。大殿前廊進深兩間,廊柱上的八條木質蟠龍是宋元祐二年太原府呂吉等人捐資所雕,造型精巧,栩栩如生,這也是中國現存木構建築中最早的蟠龍大柱。
楹聯匾額彩塑 皆為精華
聖母殿是晉祠楹聯匾額最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聯十副匾額16塊,都是書寫、雕刻極為精練的上乘佳作。最引人注目的是「永錫難老」匾,這塊匾是光緒15年祁縣渠本翹所書,原本是弧形貼金大陰字,由於技藝高超,陽光反射映入人們視覺的卻是時凸時凹,所以被稱作「活字匾」。
殿內43尊宋代原物彩塑更是晉祠文物中的精華,也是我國古代泥塑藝術的珍品,迄今已有近九百年歷史。
主像聖母邑姜,頭戴鳳冠,身穿蟒袍,霞帔珠瓔端坐於中央。42尊宮女宦官分立左右兩旁,職責有別,儀表各異。其中有著男服的女官四尊,宦官像五尊,侍女像33尊。女官穿男服大概是為了出入宮廷方便,宦官是宮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更多的當然是丫環侍女了。這些真人大小的侍女栩栩如生令遊客歎為觀止。這群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侍女像與周柏和難老泉被稱為「晉祠三絕」。
晉水源流 清泉常年不息
晉祠裡的「晉水源流」主泉難然流量不大,但是泉水清澈,常年不息,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描寫的就是晉祠的晉水源流。
千百年來,晉祠吸引無數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這些名人雅士為晉祠留下了三百多座碑碣。唐太宗李世民的《晉祠之銘並序》碑,堪稱其中之最。貞觀20年,唐太宗東征高麗歸來,中途率群臣重遊晉祠,親撰銘文刻石立碑,留下了這塊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張和絕妙書法的千古名碑。
李世民不僅是傑出的帝王,他的書法也頗為可觀。唐太宗書法師承魏晉,《書小史》稱其「工隸書、飛白,得二王法,尤善臨古帖,殆於逼真。」《晉祠銘》是他模仿二王筆法的傑作。這座碑就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書法渾然天成,筆劃結實爽朗,毫不做作。遊覽太原,晉祠是絕對不可錯過的景點!
旅 遊 資 訊
晉祠
地址: 太原市南約25公里,懸甕山角
門票: 40元人民幣
交通: 308、804、856路公共汽車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