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下旬開始,美國有線新聞網等國際主流媒體出現了有關中國製造的廣告宣傳片。這些宣傳片是中國政府首次推出的一系列全球廣告之一,期望借此能提升「中國製造」的國際形象。

當下金融危機延燒,國際貿易摩擦日盛,中國製造的國際處境並不樂觀。中國政府和行業組織通過投放全球廣告,宣示中國產品也是世界合作的結果,重申各個貿易體分工協作、利益共用的事實,對緩解「中國製造」在國際貿易中的外部壓力,進而強化與世界的對話和溝通都富有積極意義。

「中國製造」從來不只是單純的貿易與經濟議題,但國際貿易中的國家利益雖然複雜微妙,卻最終由具體的產品品質來襯托和表現的。如果不是以一種盲目愛國主義來自我欺騙,就不得不承認中國製造仍有亟待改進之處。以國內公眾的生活經驗為例,高能耗、低環保、低技術、低權益,是許多生產企業的共同特點,近年來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使得國內民眾開始深刻檢討這種中國產品的現實處境。

國人向來有內外有別的判別標準,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根深蒂固。中國製造的全球廣告固然要昂首挺胸,但對自身發展的檢討卻絕不可避重就輕。隨著中國市場地位的不斷提升,以全球廣告等形式開啟的軟實力建設也邁出新步,但正如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俚語那樣,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中國的軟實力歸根結底不靠廣告,而是取決於整個國家的發展模式,以及人的制度體驗、精神面貌、社會品質、生活境遇等。真正解決了中國製造的切實問題,中國製造的聲譽自然就會水漲船高。

(摘錄自《南方都市報》2009-12-1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