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雲南大理男同性戀酒吧將於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正式開業消息後,志願者和酒吧面臨極大壓力。11月30日,所有志願服務者從酒吧撤離,剛剛開始試營業的酒吧在眾人的關注中關門。

男同酒吧出現時,輿論曾不吝贊詞地表示這是社會的進步。但現在酒吧的黯然關門,又讓人看到媒體的另一種面目,語言的漩渦吞沒了新生虛弱的同性戀服務機構。媒體工作者們可能首先想到的只是爆炸性的新聞,來不及想是否應該保護這樣一個機構,或者是其中的人。媒體工作者應該懂得同性戀者的身分被曝光,酒吧的地址被泄露的後果。在新聞面前,媒體人還是需要堅守職業道德,尊重採訪對象,保護弱者。很可惜,這一次部分媒體扮演了一個討厭的角色。

板子打在媒體工作者的身上,無疑是太輕巧了。可以說,男同酒吧的曝光滿足了現在社會的窺私欲。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發布包含同性戀者的圖像和相關資訊,必然招致聚焦。而同性戀者的生存空間本就逼仄,當他們站到人們視線內時,卻發現周圍都是歧視,同性戀者只能是見光死,人們在滿足了窺私欲,調劑了生活後,卻不會理解他們。

雖然,很久以前人們已經承認同性戀的非病理性,是一種自然的存在,但人們的歧視甚至敵意並沒有因此消解。這種狀況產生於民眾對同性戀成因不理解,以誤讀來填充認知的空白,而接受妖魔化解釋。

男同酒吧還沒開張就胎死腹中,說明我們的社會還沒有準備好接受同性戀存在,同性戀還是沒有叩開社會緊閉的心門。男同酒吧關門的背後站著是一個還沒有長大的社會,這其中有媒體,也有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