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進入短兵相接階段,在檢警查賄風聲鶴唳下,候選人無不轉而使出絕招,希望給對手致命一擊來贏得勝選,但惡質抹黑、造謠選舉文化仍未改善,候選人只有告成一團以期自清,當大家忙著攻訐、反駁時,選民大概也忘了,候選人到底拿出什麼政見來爭取認同。
台灣最有名負面選舉文化就是買票賄選、抹黑博取同情,檢警今年大動作查賄來反賄選,已經有數十名候選人、樁腳被收押禁見,果然對部分候選人產生嚇阻作用。可惜的是,買票文化未完全禁絕,很多候選人在台上宣示反賄選,下了台就說「不買票,不會選」。
其實,比較高招買票行為,早就化買票於無形,執政者利用行政資源「綁樁」,經費大多給特定社團,臨時雇員、短期就業全用自己人,就連監督單位的民意機關也不遑多讓,向行政機關要來「建設經費」,大多流向自己社團、樁腳,治安單位又查了多少?
過去舉辦戶外政見發表會,候選人慷慨激昂發表政見、宣揚理念,總是會吸引成千、上萬民眾聽演講,像是一場熱鬧嘉年華會;但改成電視政見錄影後,候選人沒了現場觀眾掌聲吆喝,猶如在唱獨腳戲,連候選人也不捧場,只有半數候選人參加錄影。
抹黑文宣儼然成為廉價造勢的宣傳方法,可是氾濫口水早就淹沒理想,搞了幾十年的選舉,還是脫離不了相互抹黑攻訐,不斷出爐的負面選舉文宣,炒熱了選情,卻也模糊了真相,到最後,選舉誹謗官司多到不勝枚舉,但選後誰會關心這場選舉司法秀的結果又如何?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