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天助教授昨日在「時論廣場」撰文批評高教體系過度倚賴「教學評鑑」作為判斷老師教學良窳的標準,已使該項指標逐漸淪為工具理性及消費主義崇拜,可能造成知識淺薄化與學習逸樂化的惡果。邱教授所言確實點出了教師評鑑運用不當所衍生的問題,值得主其事者深思;但文中提到的部分校園負面文化,卻未必全然啟釁於教學評鑑制度,而且它往往因每個學校的風氣與設計不同而有相異的成效,似乎不可一概而論。

檃栝邱文所論,教學評鑑制度濫用的最大問題,是教師為了評鑑績效而「討好」學生,其手段則包括成績放水、請客吃飯、降低對學生的專業要求等等。換言之,教學變成「顧客導向」,一切以學生觀感至上。

筆者不否認上述現象確實存在,但它並非教學評鑑實施後才有的「產物」,即便取消教學量化評鑑,老師投學生所好的情形也未必會減少、甚或消失,因為大學規定教師必須有一定的授課鐘點,如果開設的課程無法吸引足夠數量的學生選修,教師將面臨開課不足、工作可能不保的危機。因此,若干老師只好以上述「自我降格」的方式來招攬學生。但這樣的老師是否必然在教學評量上會獲得學生「情感」(或「義氣」)上的支持而得高分?以筆者親身所見所聞,並非如此,一如邱文所言,充其量只能吸收點「人氣」而已。

筆者因職務所便,得以綜觀許多不同科系之同仁的教學評量成績及學生對教師的整體評語。依我所見,受學生肯定的教師都有一個共通點:「教學嚴謹」,其內涵包括上課認真、具啟發性、關心學生的學習成果、公正評定成績、並能清楚展現專業素養使同學獲益…等,而且,不會濫給分數,該出的作業照出,該「當」的學生還是被當。這說明學生或許會因老師「討好」而暫生「同情」,但不見得因此而喪失了對優良教師的判斷力;好的老師也不會因評鑑壓力而忘了自己的專業堅持。至於那些靠「旁門左道」吸引學生的教師,沒了教學評鑑的鞭策,恐怕更將肆無忌憚。

筆者完全贊同邱教授所言,教學評鑑不應該成為評量老師教學品質的唯一方式,但它似乎也不必被視為使教學「庸俗化」、「商品化」的元凶(不少大學因為擔心招生不足,大開入學之門,且又授意教師不要太過嚴格把關,以免嚇跑學生的行徑,才更應該批判)。

評鑑制度的設置,其初衷是希望提供意見反饋給教師做為調整自我授課的參考,若它產生任何問題,並非立意不佳,而是方法有誤,應該檢討的不是這項制度,而是執行的過程。事實上,因為教學評鑑的實施,讓許多教師了解本身授課的缺點,進而領會如何改善課堂進行的方式,使學生受益更多,值得肯定之處應是大於衍生之問題的。

(作者為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