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進軍台灣,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胡哲一心急的向台灣官方提出問題,「中國建行到台灣發展,是否已經進入實質階段?這個問題不僅董事長一直問我、記者也來問我,我們也想搶頭彩!」

就在胡哲一想著能否搶到頭彩之際,路透報導,大陸中國工商銀行目前正在和國泰金控商談收購事宜;不過,雙方的回應都很低調,沒有發表任何評論。報導說,工商銀行有意收購國泰金控約20%的股權,價值可能超過30億美元。

工商銀國泰金均未評論

昨日在第15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中,胡哲一在提問時指出,「不知道建行何時才能進入台灣?」對此,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諮詢顧問蕭長瑞回應,要等兩岸金融MOU簽約60天生效後、相關許可條件完備後才能進入實質階段。

負責處理外資銀行的中國金融學會理事、中國銀監會銀行監管三部副主任葉振勇表示,非常歡迎台灣商業銀行到大陸設立機構開展業務,同時也歡迎大陸銀行到台灣開展業務。

在備忘錄生效之後,台灣銀行業即可以按照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和《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有關要求和程序,向銀監會提出設立營業性分支機構,葉振勇表示,希望台灣商業銀行考慮自己的優勢、兩岸的發展狀況,採用合適的方式進入大陸市場。

台券商競爭優勢在人才

中國金融學會秘書長、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指出,「台灣企業希望能把他們當作陸資企業,不過也希望台灣方面也能把陸資當作台資。」

張健華也說,大陸的金融業近期取得一定的成就,與改革開放有很大關連,因此「下一步也用改革來改善,仍持續加強改革開放的力度,開放的程度也包含台灣。」

對於大陸業者提出「台灣金融企業多,規模也不大,台灣企業到大陸怎麼與本土企業與國外企業競爭?」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諮詢顧問蕭長瑞表示,利差方面是台灣政府在銀行監理上的挑戰,下年度要調整台灣利差結構,是台灣政府主要的監理工作。

對此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諮詢顧問張麗貞指出,台灣證券期貨業者到大陸發展的起步較慢,但台灣證券商的優勢,就是在新金融商品開發及金融人才。

輔導及籌資經驗較豐富

張麗貞也進一步指出,台灣證券期貨業擁有嚴謹的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在輔導企業上市和籌資上經驗也相當豐富;期貨方面,目前大陸的金融期貨還沒開展,但台灣期貨主要以金融期貨為主,在這方面已有完善的經驗,有一定的風險控管和機制。

不過張麗貞也說,證券期貨業者到大陸發展,參股比例和承作範圍都不同,因此台灣證券業者到大陸發展一定要有自己的利基市場,同時也希望兩岸能進行實質對等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