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明年上半年之前可望簽署,這對於人民幣的進一步邁向區域化應是有所助益。以大陸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大策略而言,先使人民幣周邊化,是其開端。
人民幣要國際化可能要經過三個階段,首先是人民幣周邊化,推進人民幣在港澳及越南、寮國、緬甸、尼泊爾、蒙古等周邊國家和地區流通。而台灣當然更是大陸渴望人民幣可以流通的地區,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上路,算是踏出第一步。
再來是區域化,不斷提升人民幣在其他亞洲國家的地位,使之逐步成為區域性主導貨幣;最後逐步使人民幣國際化。即以中國大陸為圓心,不斷擴大人民幣受信任的半徑。其次在人民幣功能上也採取階三階段:首先推動使人民幣成為結算貨幣,再進一步成為投資貨幣,最後成為儲備貨幣。
在實際行動上,大陸採行一系列促進人民幣區域化的措施,例如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內四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等。其次是簽訂貨幣互換協議,近一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先後跟韓國、馬來西亞、印尼、阿根廷、白俄羅斯及香港,簽署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總金額達人民幣6,500億元(約新台幣3.08兆元)。還有今年十月大陸財政部也首次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60億元(約新台幣288億元),都表明大陸想把人民幣推向國際化的意圖。
目前人民幣在香港結算已經成為現實,接下來隨著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成立,東南亞國家將逐步接受人民幣,最後日韓,甚至是俄羅斯等與中國貿易額比較大的鄰近國家都可能接受人民幣。有大陸財經專家預估,預估五年內,人民幣會在東南亞暢通無阻。
大陸希望2020年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言外之意是,希望在2020年使人民幣成為一種主要國際貨幣。不過,這中間還是有很多障礙,最大的是人民幣還未能自由兌換,大陸還是一個外匯管制的國家。
其次是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的不足,以及金融市場的深度不夠,因此並不樂觀。加上大陸也擔心人民幣國際化對其經濟衝擊的風險,因此腳步應該不會邁得太快,台灣也不致於一下子人民幣淹腳目,成為民眾的理財工具。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