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建築市場最大的國家,中國承諾2020年前將在綠色建築(建築節能)行業投入1.5兆元(人民幣,下同),參與其中的企業和投資機構在掘金的道路上機會和挑戰並存。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中國作為每年新建房屋面積達18億平方米的建築大國(超過所有發達國家每年建成建築面積總和),目前大部分建築均屬高能耗建築,節能建築不足10%。

據統計,中國的建築能耗現在近7億噸標準煤,占全國能耗的30%左右,僅次於工業能耗,是交通能耗的4倍;每年新建建築使用的實心粘土磚約毀良田12萬畝;物耗水準較發達國家鋼材高出10%~25%,每立方米混凝土多用水泥80公斤,汙水回用率僅為25%。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在這一串驚人數字背後,大陸近年對建築節能的高度重視和政策、資金扶持;相關行業機構及協會也忙著集合各路專家制定更具可行性、可量化的標準;越來越多的房地產開發商準備或已經將節能減排作為強化自身品牌的重要賣點;諸多和建築節能相關的企業,也積極研究如何將實驗室技術更好地推向市場;而投資界也為迎接建築節能的「黃金時期」忙得不亦樂乎,風生水起。

年建築量占全球4成

將在12月開幕、由台商投資興建的競衡.西郊假日酒店,競衡集團董事長張簡珍找來台灣燈光設計師姚仁恭來設計燈光,張簡珍表示,雖然設計費貴了些,但是,新酒店安裝了大量的LED燈光,每個月酒店電費將省去一半以上。

隨著近30年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的發展,中國年建築量已經達到20億平方米以上,中國城鄉既有建築已達430多億平方米,相當於全球每年建築總量的40%。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既有建築中95%屬不節能建築,即使是新建築,也有90%以上仍屬於高能耗。這種現象直接導致的問題是,中國建築能耗的總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已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8%。

有專家預計,到2020年建築耗能將達全社會總耗能的40%,而中國還將要完成300億平方米的建築,如果沒有有效的節能導向,那麼預計耗能將達到11億噸標準煤,約等於4.5個三峽發電站的年發電量。

3方面優惠支持業者

中國政府已經表明了節約能耗勢在必行的姿態。國務院辦公室和建設部近年來相繼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民用建築節能條例》、《關於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用建築的指導意見》、《公共建築節能設計標準》等等法規檔。並在2006年2月發布的《建築節能管理條例》專門列出《第六章.經濟激勵》,從財政專項資金、優惠貸款和稅收優惠三個方面對建築節能給予支持。

有了政府的力挺,風險投資商也開始挖掘建築節能領域的投資機會。上海英碩、挪寶新能源、興業太陽能、惠德、佩爾優等公司先後獲得了來自天泉投資、青雲創投、Cathy Way、SIIS Investment、中國環保基金、西門子投資基金等機構的投資。

1.5兆的政府投入必將撬動一個更大的建築節能市場,蛋糕雖誘人,但升級改造舊有建築市場的過程需要企業和投資機構做好打硬仗的準備。

北京新建物設節能比率

中國的綠色節能步伐,早在2005年中國建設部就下發了《關於新建居住建築嚴格執行節能設計標準的通知》,要求各地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築,做好建築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等「四節」工作。根據北京市規畫,從今年起,新建住宅及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築將全部按照50%的節能率設計建造,到2010年,全市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築設計、建造的節能率將達到65%,20%~30%的既有建築將完成節能改造。

不過據相關專家發現:與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每平方米建築僅採暖能耗約為發達國家的3倍左右,而熱舒適程度遠不如人。

推進節能建築遇2瓶頸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執委會主任張雪舟表示,目前在推進節能建築理念時存在兩大主要瓶頸:第一、國內有充足而先進的建築節能技術,但不少依然處於實驗室階段,實現商業化產銷仍比較困難;第二、很多開發商雖然積極回應建築節能號召,但由於考慮其建築成本因素,再加上對新產品及新技術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實際操作相對謹慎、遲緩。

當代節能置業公司總工程師陳音表示「目前國內房地產開發商的設計、建築水準參差不齊,一般情況下有實力、有品牌的開發商在建築節能方面做得更好一些;一些初具規模並有志在行業中樹立品牌的中小企業也會在這方面下工夫;其他也有一些開發商則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在短期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減少對建築節能關注。」,在陳音看來,如果國家在稅收、財政方面給予開發商在建築節能方面適當的支持與鼓勵,同時給購買綠色建築的消費者適度的優惠政策,這樣建築節能領域將會有更大的發展與上升空間。

(文轉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