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陸生來台,台灣要做的首先是「認識自己」,包括台灣的大學會吸引什麼樣的大陸學生、台灣的大學制度是否適合全盤仿效港澳模式,甚至包括台灣能包容兩岸價值差異到什麼程度等等,才能開展較為務實的對話空間。
不少大陸教育界人士已指出,大陸一本分數線(頂尖大學)到四本分數線(技職院校)的學生都會對台灣感到好奇,而不同分數線都有考生落榜,每年約500萬名落榜考生會希望有其他選擇機會,因此台灣各大學是有機會出線的。台校應該先「認識自己」的特質,再讓陸生認識台灣的大學。
就招收陸生而言,目前以港校做得最好,香港模式確有優點。但如果台灣想要學習香港經驗,首先要注意到港校並非以招收陸生為自身「救亡圖存」的萬靈丹;而是以全面國際化、加強師資和教學等吸引陸生,招生時又以「非本地學生」稱陸生,巧妙迴避「本國/外籍」問題。
也有香港人士表示,香港招收陸生也不純然是正面經驗,除了本地的教育資源分配問題(獎學金、宿舍、錄取名額比例等)、未來的就業市場問題,還包括互動交流中可能出現的價值認同衝突等。例如香港學生談及「六四」、「一黨專政」、「民主」等等,往往與陸生產生激烈衝突。這是在長期成長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認同差異,不可能輕易改變;因此,互動交流固然能夠增進彼此了解,但不應一廂情願低估可能的價值衝突。
由於陸生來台一開放就不能回頭,台灣主事者理當小心謹慎,面對陸生可能帶來的影響和衝擊。不一廂情願也不一味恐共,才能務實思考各方面利弊得失。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