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解讀將於12月7日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被輿論稱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它將決定由誰來承擔責任,亦關係到各國的發展與財富,環球瞭望的文章深入評析美歐中三大陣營的內部情況,及其對會議的影響。

一直以來,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群雄逐鹿、多方紛爭的局面,正在逐漸被以美歐中為代表的三種利益訴求所取代。不過由於各國情況的巨大差異,三大陣營的內部也並不是鐵板一塊,在此次哥本哈根大會上,「跨陣營」的「小合作」或許將會影響會議最終的「大走向」。

三強的主導地位是多種因素促成的。從當前的氣候地緣政治格局看,美國、歐盟和中國無論是人口總量、經濟總量,還是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都占了全球相應份額的很大比重。這雖然給三強的減排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也使它們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的地位變得舉足輕重。

與美國站在一邊的國家,形成了所謂的「傘形集團」,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當前來看,這個集團對應對氣候變化的認識有所提高,態度已趨積極,但極力推脫自身減排的責任,要求發展中國家接受約束性減排義務,積極在公約之外構築外部應對機制以掌握氣候談判話語權。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歐盟不僅制定了自身的積極減排目標,而且對發展中國家的立場表示理解,它們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政策是典型的「胡蘿蔔+大棒」。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歐盟將會繼續用一個聲音說話,繼續成為氣候地緣政治的三強之一。

與中國站在一邊的國家,形成了完全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77+1」的陣營。中國不但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代言人,而且發揮重要協調作用。

幾個因素正在促使發展中國家陣營出現分化。首先是發展中國家的內部差距日益拉大。以該陣營兩個最大的國家——中國和印度為例。到2006年,中國排放總量是印度的4.5倍,人均排放是印度的3.8倍,單位GDP能耗是其1.45倍。如此大的差距,必然導致減排壓力和利益訴求有所不同,差距越大,分歧也越大。

第二個因素是受氣候變化影響各不相同。對於像馬爾代夫、孟加拉這樣的小島國和低海拔國家來說,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對它們有直接的生存威脅。因此,它們支持歐盟提出的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的目標,關心的重點是減緩氣候變化。

第三個因素是社會體制的不同。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大多為典型的寡頭壟斷國家,它們更擔心全球減排會影響到國際石油市場,一般對減排不積極,而強調國際社會應幫助它們改善經濟結構。

第四個因素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為有限的氣候資金進行爭奪,為了經濟利益產生矛盾。

當然,作為發展中國家陣營的「77+1」集團也擁有一個重要的共識,即發達國家要為人為的氣候變化負上主要責任,它們必須承擔強制性的減排義務,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援助。共同的國際正義觀和發展權、排放空間的要求,注定了發展中國家陣營的基石不會輕易就會破毀。

可以預見,一場以美歐中三方為基本格局的合縱連橫大戲即將在哥本哈根上演。

(摘錄自《環球瞭望》2009-12-1,作者曹榮湘為中共中央編譯局研究員、《氣候變化與人類發展譯叢》執行主編,原題為《哥本哈根美歐中三大陣營的合縱連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