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60年代初,日本開始跳脫勞力密集型產業,重點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70年代再由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將資源耗費量大、環境汙染嚴重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外移。在這一波波「沈默的產業升級」中,台灣從紡織輕工業到重化工業,經濟大幅成長,也付出環保、社會分配正義上的成本。80年代,日本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台灣順勢開始發展資訊電子產業,成為當今主流。
破解世界第一的迷思
中國1979年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基於地緣位置、同文同種,台灣企業開始向中國移動、進行生產投資。
類似日本對台灣的產業遞移節奏,台灣向中國傳遞一樣的產業升級節拍。基於生產要素的差異化,一直以來,兩岸經貿在比較利益原則下,進行交流,市場機制相當程度地主導兩岸經貿發展方向。
事實上,台灣過去的「世界第一」是在台灣本地生產、紮紮實實地提供了就業、創造出驚人外匯存底,蔚為經濟奇蹟;然而,現在政府引以為傲,包括筆電、主機板等15項IT產品的「世界第一」,其實是個迷思!台灣IT產業外銷訂單中,資訊通信產業的海外生產比重高達83.27%,其中筆記型電腦更達100%!這些未在台灣真正製造的產業,僅對相關企業經營、運籌資源有益,卻未能創造就業機會;受薪階級、整體社會,並未得利,甚至處於「相對被剝奪」的境地!
長久以來,以科技業為主的台灣廠商,專注於委託製造代工(OEM);然而,隨著冷戰結束、資本主義全球化浪潮、參與者越來越多,代工利潤漸趨微薄,幾已淪為「代工型科技產業」。這些產業,在利用中國相對便宜生產要素的同時,交出亮眼的獲利成績,但卻忽視了品牌建立的重要性、忽略了經營中國內需市場的利基,更讓台灣廠商延緩了產業升級的時程。
形成華人規格與品牌
一直以來,大家都尋求cost-down(降低成本),卻忽略value-add(價值提升);而價值提升、行銷自我品牌,卻正是政府該大力支援、培植、開拓的產業政策方向。民間業者率先而行,巨大的自行車、宏碁的Acer、華碩的ASUS、宏達電的HTC,一頁頁開啟台灣產業世界競爭力!另一方面,台灣的服務業有「多元文化」、「創意先行」、「以人為本」的特色,「優質元素」則是他們的堅持;站在傳統庶民觀點上,從人性切入、發展為新創意,成為「活的」商品服務!
兩岸經貿互動往來密切、互依,無論製造業或服務業,以台商豐富的國際貿易經驗、活潑而具巧思的服務業軟性文化特質、創新的行銷管理模式,從沿海人均GDP所得高速成長地方出發,搭配中國因經濟快速發展,所帶動的整體廣大國內市場需求、所形成的經濟規模,兩岸透過產業技術合作與分工,絕對有機會建立「華人品牌」、「華人規格」,進一步進軍世界、發現新商機。
(作者為前海基會董事長)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