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美國葛萊美獎十六年後,第五十二屆葛萊美獎的入圍名單中,由風潮唱片製作、以台南根據地的十鼓擊樂團演出的《鼓之島》,擊敗數百敵手,入圍了葛萊美獎最佳傳統世界音樂專輯提名。在台灣自製唱片萎縮的今日,本土專輯能夠獲得世界樂壇的肯定,對於國內唱片業不啻注入一劑強心針。

台灣上一張入圍葛萊美的音樂專輯,要追溯至一九九三年獲得最佳演奏專輯提名的《Phantom Fantasia》(魅影幻想曲)。這張專輯由巨石唱片發行、鄭柏秋製作,不過,演出內容主要由倫敦交響樂團來演奏安德魯.洛伊-韋伯的音樂劇作品。相較之下,十五年後入圍的《鼓之島》,從創作、演出、製作完全出自台灣本地音樂人,更純正代表台灣製造的聲音。

「十鼓擊樂團」在二○○○年創立,以台南為根據地,致力推廣民間鼓藝。「十鼓擊樂團」音樂總監謝十從小生長在廟堂鑼鼓間。「我的父親是道長,三歲時儀式擊鼓的師傅突然有事,我就被叫上去代打。」

立足台南 廟堂鑼鼓間看到藝術

這一代班,卻代出謝十的興趣和未來志向。謝十說,他本以為打鼓只能被視作民俗,十六歲那年大陸擊樂家閻學敏來台演出,「我恍然大悟擊鼓也能成藝術,獲得尊重。」

樂團之所以取名「十鼓」,因為謝十認為「十」字代表鼓棒交疊,匯集十方的能量。他的理想是打造台南成為鼓之鄉,讓台灣成為鼓之島。

謝十說,台灣的鼓文化隨著鄭成功軍隊而來,以台南為起始,今民間流傳的宋江鼓、跳鼓等民俗藝陣均與鄭成功有關。而十鼓擊樂團的「鼓術」重身段和多元的打擊手法,「我們的團員每日得跑五千公尺、擊四千下鼓,還要下田務農。」

謝十說,《鼓之島》這張專輯是以音樂勾勒台灣的歷史、自然和田間風光,五首樂曲都是他的創作。樂曲〈台灣之門〉全長二十多分鐘,以各式鼓聲搭配嗩吶、揚琴等樂器描繪鄭成功登陸鹿耳門溪口的狀況。〈乘風破浪〉以雙側鼓、風鑼、低音建鼓等組成六聲部,展現乘風之姿、破浪之勢。

音樂勾勒台灣 保留傳統再創新

葛萊美獎是世界最注目的唱片獎項之一,風潮唱片企畫總監于蘇英指出,大獎會員人數三千六百名,多是音樂唱片產業相關的專業工作者,入圍名單由會員投票選出。據她所知,台灣會員目前只有三名,當初報名只是抱著嘗試的心態,能夠入圍完全「出乎意料」。

于蘇英認為,《鼓之島》的入圍,也突顯國外音樂工作者對於「傳統」世界音樂專輯的口味,是保留傳統之外更重視再造的創意,最好有別於原始的演出形式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