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一日下午,中共前駐法大使吳建民再度來台,出席一場討論台灣國際空間的座談會。和上次不同,吳建民此次是陪夫人施燕華來台,施燕華兄長施良駿及嫂謝球是通訊專家,應李國鼎基金會邀請來台。當了五十年外交官的吳建民,對兩岸變化顯然感受很深,直呼兩岸坐下來談,沒什麼事不能解決。

溫文爾雅的吳建民年屆七十,但臉上看不出一絲皺紋,與談時微笑注視對方,十足展現職業外交官素養。看得出吳建民與夫人伉儷情深,兩個半小時座談,吳建民不時側身察看,擔心夫人勞累。一九六八年結婚至今,夫唱婦隨經歷大半地球,至今總算首度攜手遊台。

吳建民指坐下來沒什麼不能談

廿天前,感慨「兩岸外交同行坐在一起了不起」的吳建民,本周二再度與台灣前外長程建人、前教廷大使戴瑞明面對面。參加座談的還包括外交部現任政策設計委員會主委黃奎博、中山大學教授周世雄,及主持座談的台大教授張亞中。

吳建民聽完身兼「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介紹學會論述後說,「(上月)十三號我第一次來台前,對兩岸議題並不熟悉。」他承認,即使統合學會觀點如「CHINA=PRC+ROC」、一中三憲等,「大陸方面聽起來很敏感,會擔心是不是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但很多事是漸進發展,兩岸完全可就這方面問題多探討。」

說起過去外交戰場的「零和」,兩岸卸任大使都很感慨。吳建民一九七一年隨當時中共外長喬冠華所率六十人團前赴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戴瑞明當時也是我外交部駐紐約三秘。戴笑說,「你們一來,我們就退席抗議!」

程建人則認為,最重要是建立互信。他說,trust很重要,包含寬容(Tolerance)、尊重(Respectable)、理解(Understanding)及同情(Sympathy)。「台獨不是沒原因,大陸要了解台灣發展史,更重要的是如何爭取民意;大陸實施對台政策,應把它當作像是在台灣競選,能得到民心才有效。」

大陸對台政策需爭取台灣民意

吳建民強調「中國中心的崛起」,認為中國自鴉片戰爭後被邊緣化,「但現在一下子快速成為中心點,連我們外交官都感到意外」。他說,這是種中華民族的榮耀感,「台灣同胞應多理解這一趨勢和變化。」

吳建民說,馬英九是有智慧有能量的人,「應多讓台灣民眾了解這項變化,了解中國和過去不同。」儘管如此,張亞中強調,外交要大開大闔,尤其對待台灣參與國際空間,「不能給人是你賜給我的感覺。」

他說,「一年多來,大陸實施上百項惠台措施,但很多民眾認為是『賄台』,因為你就是統戰嘛!」張亞中指,要政治對話就必須思考「一中」如何定位。

黃奎博認為,台灣用「Chinese Taipei」是不得已,但這名稱對大陸也不利,因為久而久之,「ROC」在台灣民眾記憶會褪色。他認為大陸應考慮台灣使用ROC參與國際組織。此外,大陸不應封殺台灣加入NGO組織。

吳建民說,他任職日內瓦期間曾向北京寫報告,「大陸對NGO了解需要過程,過去一直認為西方有心人士用NGO搞顛覆。現在了解good governance也需要NGO。」吳建民認為,在國際上,台灣如能回到國統綱領表述,未來國際空間會更寬廣。

他說,中國講漸進是有道理的。「一九七一年聯大會議決定PRC代表全中國,這當時已獲國際認同。但現在,大陸「新三句」說,兩岸同屬一中,這表示PRC不等於一中,這表現了很大的靈活性。」

吳建民雖未對「主權共享」、「兩岸分治」表示意見,但他強調,兩岸持續溝通,很多事才能化解,問題才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