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與團員的關係,已引發各界議論,也衍生許多內部問題,諸如樂團的管理、營運、經費等,而這些都是藝文界長年以來最感好奇的話題。如因而論及樂團與中山堂的管理,筆者以為並無不當。中山堂雖屬國定二級古蹟,整建後交由樂團代管,利多於弊,可發揮古蹟再利用或活化及維護保存的效益,而且樂團代管廳堂,可提供固定排練及演出的機會,如柏林愛樂之團與廳的結合。

其實國內民間團隊常苦於缺乏理想排練場地,而政府成立之專業團隊,如國台交、高市國、高市交、北市國等,尚有專屬排練演出空間,而位居龍頭的國家交響樂團及國家國樂團,如今還是寄居在台北兩廳院的一角,相當委屈。為此,目前興建中的現代化表演藝術場所,如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內含音樂、戲劇、舞蹈等表演設施,均規畫相當空間供團隊排練使用。惟團隊進駐政府設立之劇場,應採何種機制,是團代管廳,或廳認養團,這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筆者目前擔任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籌建工作,規畫過程是軟硬體兼顧,針對未來營運項目之一,也是藝文界相當關注的,是將有何種團隊進駐。看過國外不同案例,再回頭看看國內時空環境,筆者認為未來藝術中心不宜附設另一公立團隊,或者可採現有公立或民間團隊輪流進駐,或參照上海大劇院案例,長期與相關團隊策略聯盟。

國內許多公立專業表演團隊,從中央至地方,有關定位、團員進用管理、行政與藝術總監的遴聘分工,及營運經費籌措等,時常紛紛擾擾,已成為政府永遠的包袱,更是藝文界重大「民怨」。十年前,有心人士曾提議將部分團隊整合,尤其是公立樂團,結果還是胎死腹中,因為送神很難,不敢碰觸。

近年來,音樂界人才已嚴重失衡,供過於求,換言之,國內培植及國外學成歸國者,已一職難求,四處流浪,樂團無法新陳代謝,新人要進團如同登天。幸好民間樂團陸續成立,諸如長榮、愛樂、奇美、朱宗慶等。而這些樂團在成立之初,很難向公立樂團挖角,因為民間樂團的管理太嚴謹,不如公立樂團握有永久保障的鐵飯碗。

台灣在四年後,將陸續完成數座現代化表演廳堂,為了不讓它淪為蚊子館,必須要有更多國家級團隊及觀賞人口;而這些團隊,如屬民間可做的,政府可不必每年再投入數億元,完全挹注在少數公立團隊,除了有些仍有待政府繼續認養扶植,如國光劇團及豫劇團等,將更多資源協助民間團隊。而公立團隊如不能整合,或可委請企業認養,如此,更有助於整體表演藝術環境的改善。

(作者為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