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奇再度登台,帶來國際觀的行銷思維,和職業運動以球迷為本的經營理念,遺憾的是,17年來台灣職棒運動故步自封,走不出狹隘的人治格局框架;回首道奇兩次造訪間的中華職棒,真叫人百感交集。

1993年正值中華職棒發展「盛世」,優秀的奧運銀牌國手投入職棒行列,球隊從4隊擴充為6隊,當年締造觀眾總進場數160萬549人與平均5928人的史上第3高紀錄,可惜當局者迷,打敗到亞洲遊山玩水的道奇軍又如何?當年衝高的票房讓球團荷包滿盈,主事者以此自滿,已無思開拓。

17年前的年輕球迷,現在多已成家立業,若攜家帶眷再回到球場看球,中華職棒觀眾人數按理說,應已倍數成長。

去年每隊出賽場次提升為120場,但總觀眾人數竟然不到90萬人,相較93年時下滑43.87%,而去年平均每場票房3743人,竟已創下近13年新高,呈現出明顯「倒退嚕」的景象。職業運動的英雄拜金主義,在台灣變得好落寞、好寒傖。

17年之間,台灣職棒發生了兩聯盟惡鬥,5度球員涉賭,解散了時報鷹、味全龍、三商虎、米迪亞暴龍、中信鯨、嘉南勇士、台中金剛等球隊,職棒沒有包容只剩殺戮。

成立防賭小組、開放博奕、自由球員市場競爭挖角、屬地主義、球場商業包場、開放役男打職棒、兩聯盟總冠軍賽、球隊企業認養、發行職棒股票上市、經紀人制度、職棒綜藝化等等,一些較前衛的想法與觀念,皆因那魯灣的「戰敗」而遭推翻。

多年後,中華職棒涉賭案持續爆發,這才意識到黑金的殺傷力、防賭的重要性;張耿豪事件開啟役男問題;運彩相隔多年後終於上路;中華職棒少了競爭不思長進,球隊經營陷入困境,只會向政府要糖吃,要求取消營業稅;有職棒球員沒領到簽約金,造成國際笑話;球隊出事就解散,形同燙手山芋,已沒人在乎它的社會教育意義。

過去常聽到一些推諉之詞:「台灣只適合1個聯盟、4支球隊。」事實上,台灣不同美國有4大職業聯盟,異於日本有相撲、J聯盟,台灣絕大數人只愛看棒球,豈能用人口除以球隊數的比較法?4支球隊組合變化性少,怎麼可能好看,尤其94年中華職棒平均每場觀眾人數衝高到5954人,豈是隊數多寡的問題,根本只是在自圓其說。

主事者沒有經營職業運動的思維和遠見,只能被動地削足適履、畫餅充饑,票房一萎縮就搪塞其詞,不見積極開創的決心。

17年來,中華職棒又回歸4隊,走回了原點,觀眾人數則下滑逾4成,不進則退,預期今年更不樂觀,真是白白浪費了許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