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後與李政道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合作,兩人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更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兩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夥伴,卻因論文署名排序之爭等因素,於1962年決裂,半世紀來相敬如「冰」。
2009年12月初,季羨林之子季承所著的《諾貝爾獎中華風雲--李政道傳》出版,書中指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的起因是,楊振寧屢次以年齡為由,要求在兩人合作的論文上,署名次序在李政道之前。近日,楊振寧在《中華讀書報》上首度回應,表示《李政道傳》一書中有不實之處,沒有包括全部事實,或者根本錯誤。
把李政道當弟弟培植
《李政道傳》第六章提到「與楊振寧的合作與疏離」,所謂「疏離」是指1952年兩人的2篇統計力學文章的排名次序問題;2004年同樣由季承編輯的《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中的第8問答,也是關於此問題。
對於排名次序問題,楊振寧回應說,由於該兩篇文章都是由他執筆,把兩篇文章都署名為楊李,是正常的次序,他一直把李政道當成弟弟,盡力培植,原本,他還計畫兩篇文章的署名都把李放在前面,後來是接受了杜致禮(楊振寧第一任妻子)的忠告,才變成一篇楊李,一篇李楊。
論文讓主從關係顛倒
楊振寧指出,1945年至1956年底,他在美國共發表了13篇兩個人署名的文章,除了與李政道聯名的文章外,另有4篇不依英文字母排序,而是將楊放在最前,楊振寧說,這4位學者都十分感謝楊振寧能帶著他們寫文章。
除了署名排序問題外,獲諾貝爾獎論文「宇稱不守恒」的發現創始者爭論,也是兩人決裂的原因之一。
《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中說:「1956年4月初我(李)做出了宇稱不守恆思想的突破以後,到5月分楊振寧才參加進來和我一起對宇稱不守恆做了系統性的理論分析工作,一起寫出了獲諾貝爾獎的那篇論文。」對此,楊振寧認為,這個說法顛倒了主從關係。
他說,當時,兩人的最大勁敵Gell-Mann(後來於196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曾在文章發表後寫了一封信給他,信中寫道「佛蘭克楊:請於此文送印前告訴我你的意見。」很明顯,他知道他的真正對手是誰;而雖然文章已發表,排名順序為李-楊,但Gell-Mann在全文中只引用楊李,而從不用李楊,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在他心目中李和楊之間的合作關係是怎樣一回事。
決裂 是李政道起的頭
此外,《李政道傳》和《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都提到,兩人決裂後,是楊振寧先在公眾場合討論宇稱不守恆研究的經過,又在1983年出版的《楊振寧論文選集》中提及,才引發兩人公開爭端,對此,楊振寧駁斥,這不是事實。
楊振寧說,1968至1971年間,李政道先後在多所大學演講時表示,宇稱不守恆的工作是由他開始和主持,中間要找人計算,於是才找了楊振寧幫忙。對此,楊振寧感到震驚與憤怒,於是選擇在1983年出版的《楊振寧論文選集》中,第一次作出回應。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