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的海寶正在上海世博會上熱情迎接來自各地的人們。上海世博會開幕在即,在中國,處處可見世博吉祥物「海寶」的蹤影。然而這個臉掛微笑、敞開雙臂的藍色娃娃,卻是由台灣的設計師巫永堅所設計的。
談起創作歷程,巫永堅笑言,自己只花了十五分鐘,在早晨的咖啡廳裡靈光乍現畫下「海寶」的設計原型,最後更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
跌了一跤 重新站起
藍色的海寶成為巫永堅打入中國市場的最佳代表作,回想起來,在大陸打拼市場的過程並不容易。1992年,巫永堅參與第一屆「平面設計在中國展」,獲獎後不少當地設計公司有意合作,但礙於市場不成熟、自己也尚未準備好,因此直到2002年巫永堅才決定前進中國。
在前進中國市場的道路上,巫永堅卻不小心跌了一跤。2004年,他離開工作,自行成立公司,當時中國政府對廣告設計的開放度不如現在,要成立一間公司困難重重,成立設計傳播公司依規定需有中資參股,或採中外合資模式,為此巫永堅找了員工做為公司註冊的法人代表。此舉看似不失為權宜之計,卻為往後的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經過兩年,巫永堅從一無所有到擁有員工30人,公司逐步走向軌道,規模穩健成長。一切看似穩定的發展中,卻在巫永堅返台之際發生劇變。員工透過律師向他表示,未來公司不再聘請他工作。他無奈表示,「當時我心想,這不是我一手創立的公司嗎?怎麼會被自己的員工解聘呢?」
錯愕之餘,巫永堅只好緊急透過律師向工商局、台辦單位申訴,但當初自己和員工並未簽署任何協議,於法站不住腳,這位員工可以主張任何權益。等到巫永堅回到中國,公司已經被搬空,這位員工也帶著所有物品搬離現址。
海寶成功 不虛行
面對挫折,巫永堅用時間、金錢學了一堂課,歷時7個月,他捲土重來,在2007年4月合法取得法人執照,並在該年5月投入世博吉祥物的競圖比賽。談起設計理念,巫永堅說明,上海就大海一樣,海納百川所以成其大海,「大」字是最能掌握中國文明與上海精神,大字成為海寶設計理念的濫觴。「當時我以書法字體,寫了空心字,上面有個頭,旁邊兩個雙手,好像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所以又加上了表情,圖像一躍而現」,他說。
如同所有的台灣人一樣,遠赴異鄉,生活工作都有不少挑戰要克服,巫永堅坦言,當時來到中國,心中一樣有懼怕,當時曾寫下一首詩,深刻描繪自己當時心境:「欲辭親愛滬江行,強掩鄉思展歡欣。支身獨鬥無懼苦,唯期此趟不虛行。」
如今,面對海寶的成功,巫永堅已經開始啟動下一步規畫,他說,海寶的成功僅關乎個人成就,未來希望能夠致力於散播設計種子。他表示,未來要以「2010」這個數字為概念,邀請台灣10歲至20歲年輕人共同參與世博會,藉由參與活動激發他們對於創意設計的興趣,不論他們回到台灣學習或是就業都有正向發展。
重短期效益 走入誤區
近年來,兩岸皆致力於文創產業,不同於加工製造業,文創產業的無形價值難以估算。巫永堅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創意與產業三個層次,而此三者是完全不同卻相互扣連的範疇。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積累過程,這是文化最原初的精髓,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設計者找出意義附加創意在文化之上,並賦予新時代的意義。最後,文化創意走向「產業」的關鍵在於商業機制,這是文化、創意與產業相互連結發揮最大效益的歷程。
近來,中國各大城市紛紛致力文創產業的發展,2004年上海也成立文創中心。巫永堅觀察,當年上海成立文創中心時,就含納了文創產業的基本精神,但在執行上仍不脫短期收益的做法。
他說明,部分文化創意園區的前身是過去的國有企業,多由舊有國營工廠改建翻修,員工脫離國營工人身分轉而成為園區員工。但是,這套新園區舊班底模式,導致園區除了發展文化創意之外,也必須承擔員工就業問題,文創園區最核心的創意或知識產權,反倒沒有獲得著墨。
如此一來,文化園區成了「包租公」、「包租婆」,僅僅提供空間吸引公司進駐,雖然群聚效應出現,但文化園區卻喪失整合平台的角色。上海M50創意園區就是典型案例。
巫永堅指出,過去M50創意園區的租金,一平方米每天只要三、四毛人民幣,幾年後租金水漲船高,漲幅足足達十倍之多,現在一平方米就要四、五元。租金漲價的後果,導致多數藝術家無法負荷,退出園區。巫永堅解釋,藝術創作的回收期較長,從創意醞釀到回收過程較長,最後在園區能存活的,往往是商業操作較強的設計公司與畫廊。這樣的結果對文創產業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因為藝術創作者的存在,是體現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的重要標的。
身為設計者,巫永堅認為,設計核心價值在於不可重複的原創性,他指出,由於作品不可重複,不斷勞動就成為必然情況。巫永堅認為,產官學的相互串聯才能發揮文創產業的最大效益。學校是設計人才的養成地,文創園區可以扮演人才與市場的串聯平台,把設計作品引進到市場上。政府要扮演資源整合者,並維護知識產權,讓設計者發揮創意時沒有後顧之憂。這才是發展文化產業的上中下游的理想產業鍊。
跨界運用 發揮長才
面對愈來愈多的人想投入文創產業,巫永堅鼓勵,台灣有很好的設計人才,加上進步的科技降低門檻,許多人積極投入創意設計,但方向要均衡不能偏頗。美術設計科系或是廣告科系畢業的人才,毋須執著非得投入廣告、設計公司不可,如此會限縮發展空間,門就變得很窄。有不少工廠、營銷公司,都需要設計包裝人才,如果設計人才能發掘這樣的機會,也不失為另一種發展專業的空間,也能突破既有的框架。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