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建會新主委表示,六三三後面的三三(國民所得三萬美元及失業率三%以下)無法如期達成,經建會又公布史上最長的連續紅燈,顯示景氣的火熱,但民眾卻「無感復甦」,未下降的失業率成為備受關注的指標,但,無感復甦的真相卻是:短期廠商的理性表現以及長期產業的轉型陣痛。
此際正值經濟緩步復甦,但諸如歐洲國家主權負債、兩韓局勢緊張等等問題,使得復甦之路荊棘滿布且大霧迷漫,廠商面對景氣復甦將明未明的經濟現狀,是否會立即聘雇新進員工,其實答案不言可喻。
為何聘僱新進員工不是此時廠商的最佳策略?因為廠商新聘員工從招募到訓練,員工工作技能從生疏到熟練無一不是成本,聰明理性卻如履薄冰的廠商除非已對未來景氣的復甦成竹在胸,否則怎願輕易新雇員工?然而,廠商如何因應伴隨景氣回穩所增加的產能需求?增加工時無疑是邏輯的必然。
根據主計處統計,台灣「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每月平均工時」自二○○九年十一月開始出現快速而持續的增加,今年一月的年增率更達到二二%,如果認為這是緣自太低的基期,那麼參考平均工時的原始統計值也可以發現,今年三月的平均月工時已達到一九二‧四小時,這個數字恰好是○七年八月台股攀上九千點的月工時,過去十年,月工時超過一九○個小時的月份更僅有八個月,「工業及服務業每人每月加班工時」的年增率也在連續減少一年三個月之後,自○九年十一月開始大幅成長,種種數據皆指出了景氣正在復甦的高度可能。
此外,用電量的增加亦是反映景氣好轉的有力指標。如前所述,廠商以員工工時的增加來處理增加的產程需求,而幾乎所有的生產都需要電力,因此勞工工時的增加應與電力使用的增加同步發生,自○九年七月開始,反映企業用電量的「電力(企業)總用電量」年增率開始出現正成長,其原始值亦來到○七年八月台股榮景時的用電水準,到了○九年十月,企業用電更是大幅度且持續的增加,這個時間點顯然不是夏季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勞工工時與用電量的同步增加顯現了景氣正在復甦的事實。
另外,檢視目前行政院正在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從精緻農業、觀光旅遊、醫療照護到文化創意產業無一不是服務業範疇,顯見台灣正在經歷又一次的產業轉型,這樣的產業轉型會造成勞力異質化的現象:正在轉型的產業開始減少工作機會,但新興產業卻尚未開始提供新工作機會,在如此的轉型過程中,失業率的僵固現象便無可避免。
台灣從農業走向工業,從工業走向服務業,這過程告訴我們,產業轉型是企求長期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台灣過去經歷的產業轉型,大都以快速的腳步完成,新興產業提供的工作機會可以快速吸納被取代產業所釋放出的人力,但近年的轉型並非如此,因為產業升級後所提供的工作機會需要愈來愈高的專業技能,被取代產業所釋出的勞工卻沒有辦法快速習得新興產業所需的技能,而產業轉型又是不得不然的過程,所以即使經濟開始復甦,失業率也未必會下降,甚至會因為產業的轉型而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因此,值此產業轉型之際,以失業率來看景氣復甦與否,實在有相當的討論空間。
最後,即使經過多次的產業升級,台灣目前仍停留在不斷追求生產力的製造業思維,甚至出現強化製造業的聲音。殊不知,台灣早已邁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世界先進國家無不以服務業為產業發展主軸。此刻我們需要的應不僅是生產力的提高,而是要加速產業轉型的腳步,縮短這個宛如青春期的轉型過程。
產業轉型就像剛步離童年的青少年,身心都在經歷大幅變化,有著快快長大的想望卻又帶著未脫的童稚,有著一種難以定位的青澀與矛盾。因此,協助產業轉型最好的方式無疑的是讓這個過程平穩且快速的完成,而非重回那個令人懷念卻已遠去的快樂童年。(郭迺鋒為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韓天德為研究生)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