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陳可辛曾說:「已經沒有香港電影了。」他的意思是,華語電影不應強調地域性,應共同發展,而他和許多香港導演皆以合拍片形式,造就許多票房電影。
台灣資深導演、現任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委的李行也有類似意見,他認為台灣應有本土電影,但為了加強兩岸三地電影發展,也為了華語電影的將來,合拍片是必然的發展,中國大陸市場也應是目標。
過往,香港電影曾經叱吒世界影壇,風靡亞洲,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不論是引領港片風光的邵氏、打開武俠新面孔的徐克、藝術與票房兼具的王家衛和關錦鵬,甚至是屢屢閃耀金馬獎的許鞍華和陳果,更不說周星馳電影的熱門,以及《無間道》攻占好萊塢等等。眾多香港類型電影在在證明商業票房和社會文化影響力非但不相悖,反而是重新建立社會的文化潮流和系統。
小成本電影 現本土特色
2003年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協議)簽訂後,香港電影以合拍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題材也漸漸以符合大陸電檢通過為原則。香港本土特色,不是在大製作的電影中呈現,就是壓身在越來越多的小成本電影中。
當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香港電影日漸式微時,為了挽回香港電影曾經的榮光身影,香港政府成立了香港電影發展局,並於1999年設置香港電影發展基金,最高補助一部1200萬港元。首批取得支持的小品電影《歲月神偷》因獲得柏林影展水晶熊獎的加冕,而在香港大賣座,不僅重振了香港本土電影的票房(至今已破一億新台幣),也塑造了議題流行。
曾經在亞洲風光,乃至於紅到好萊塢的香港電影,似乎已然褪色,曾經引導潮流、反映、擴大香港社會文化的港片,逐漸失去力量和靈魂。但,仍有些香港電影人嘗試著保住香港電影的精神,留住香港電影的話語權。除了羅啟銳和張婉婷的《歲月神偷》外,這兩年還有名導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及《天水圍的夜與霧》,今年甚至還有《月滿軒尼詩》(儘管由大陸女星湯唯主演),香港電影至今仍固執地證明它長久以來的精采存在。
曾志偉在十幾年前,曾以製片身份,勸電影人目光放遠些,不要拘泥於港產片,應該拍攝給全中國人民看的華語片。但最近,他接受《壹周刊》專訪時說:「現在幾乎全部人都北上了,反而有大陸觀眾跟我說懷念港產片。我們太遷就國內市場,電影拍得越來越怪。我就拍一齣百分百港產片,看看我的好看還是及不上其他人唔鹹唔淡。」
市場口味 非唯一考量
電影人,仍要從自身的故事和文化出發,才能發揮其內涵和精髓。
《歲月神偷》只是一個開始,今年香港電影準備大展拳腳,試著為自己衝出一條生路。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蘇澤光表示,2009年香港製作了70部電影,比2008年多出三成,預計今年的數量還會持續上升。單就今年3月香港電影節的片單來看,「香港製造」的風向出現,光是官方重點推薦放映的香港電影就有13部,包括《月滿軒尼詩》、《志明與春嬌》、《打擂臺》、《前度》等,類型多樣。「港片回潮」、「港片復甦」的趨勢也出現。彷彿前兩年《海角七號》帶動的「台片發春」的風潮。
《志明與春嬌》即是一例。這部電影在香港電影節當中大受歡迎,但正式上映後,前六天票房只有140萬港元,導演彭浩翔感到有點沮喪。然而,一周後,卻因口碑相傳使得市場反應突然大逆轉,得到近500萬港元票房。
這部電影一開始沒有考慮過中國大陸市場,因而劇本充斥著髒話。彭浩翔表示,有些投資商認為,沒有大陸市場會很危險,因而壓縮投資。他曾有一部片申請1200萬港元的投資,但投資者一看到劇本,即知道不可能在大陸上映,便將資金壓縮到一半。彭浩翔發現,資方都會顧及大陸市場,不願投資無法在大陸放映的電影,因而許多堅守本土的香港導演都只能拍低成本電影。
香港電影節上的13部香港電影,都得到電影發展基金三到四成的資助,《歲月神偷》編導羅啟銳便說,電影發展基金保證了一定的資金,也降低投資風險,讓其他投資者願意投資。
黃珍珍的《分手說愛你》便有三方投資,其一來自香港電影發展基金,而後是黃真真的朋友們,最後是黃真真、監製鄭丹瑞、林克仁自己掏腰包。而她並不認同將狹義標籤的「香港味道」貼上電影,覺得「太限制了」,但她也相信香港電影的未來,也認為仍有許多導演沒有放棄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人、投資《歲月神偷》的岑建勳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現在香港電影幾乎都是「有無利潤問內地」的心態,因而常遷就大陸市場,遷就過多。岑建勳說,《歲月神偷》的成功是對電影人的鼓勵,證明電影人的真心會有回報的,它也鼓勵電影人應有自己的堅持。「香港的電影人對市場有比較犀利的觸覺,從來都不會只靠香港生存,內地是很重要的市場,但香港電影要有自己的情操、元素和故事。」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