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歷史書寫,香港電影可以提供不少材料,那麼,根本沒有自己的電影工業的澳門又如何?在「兩岸三地」及「中港台」等概念中處於隱形狀態的澳門,又如何書寫它的不平凡故事?
九○年代,澳門出現了一部電影《大辮子的誘惑》。此片敘述在三○年代的澳門,一個葡萄牙人富家子愛上華人窮家女,兩人幾經波折最後終成省屬。這部罕有的澳門電影,卻說明了澳門人自我書寫的困境:《大辮子的誘惑》乃改編自澳門葡萄牙作家飛歷奇的小說,導演蔡元元及女主角寧靜都來自中國大陸,整個製作沒多少澳門華人參與創作。一個跨民族的愛情故事,說穿了是西方對中國的慾望投射,把殖民地化成一個可被慾望的女性。大陸的導演,也沒能為這個故事增加澳門人的視角。澳門故事,是否必須「假手於人」?
然而,這種情況近年來有了轉變。隨著本土意識提升,再加上攝影器材日趨簡便,澳門也興起影像創作潮流。這些作品有的直接向賭業影響下的城市發展及社會現象發問,有的則向過去探求,在追惜那個消失中的舊澳門之餘,思考澳門身份。
這幾年來,由於經濟發展,不少澳門人熟悉的城市景觀、生活方式、老舊店鋪都迅速消失。這衝擊,使得澳門人紛紛懷舊。另外,跟香港一樣,曾被葡萄牙管治的澳門,也對於自身的歷史非常陌生。種種原因,令懷緬過去、找尋歷史成了不少作品(主要是紀錄片)的主題。有導演娓娓道來一條老街──十月初五街──的傳統特色(《350米》),有導演追尋老城區的一口井──阿婆井──的故事(《澳門的水源》),也有導演紀錄一條富歷史價值但即將消失的小巷──菉荳圍──的歷史(《百年菉荳圍》)。這些紀錄片,都在追尋本土歷史,建立本土意識。
在劇情片製作方面,澳門仍發展緩慢,但是,早前推出的《奧戈》卻意義匪淺。電影表現了在十年前,一群在澳門土生土長的葡萄牙人面對回歸時的複雜心情:是去或留?是澳門人還是葡人?故事表面上講的是十年前的葡人,但卻處處點出今天不少澳門人的心情,包括對前景的迷惘、對自身城市的疏離感、對自我身分的反思等。澳門這個一向弱於以影像書寫自己的故事的小城,終於也有所突破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