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台灣雕塑學會會長的楊奉琛傳承父親楊英風志業,亦專精雕刻藝術。(記者徐尚禮攝)
▲朱炳仁以其在銅雕藝術上的成就,被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CFP)

 編按:日前台灣雕塑名家楊奉琛與大陸銅雕藝術名家朱炳仁,聯手在浙江杭州舉辦了「兩岸.兩人藝術展」,藉由彼此的作品對話,呈現兩岸在近代不同的歷史軌跡之下發展而出的人文意念,但也彰顯藝術超越時空的力量不因政治、地域而有所改變。本報社長黃清龍日前特別至杭州專訪楊奉琛、朱炳仁,請他們分享這次聯展對兩岸的意義以及兩人的藝術理念。

 黃清龍(以下簡稱黃):這次聯展可說是兩岸少有的藝術盛會,請兩位分享當初策畫聯展的出發點以及心路歷程,還有它對兩岸的文化意義。

 朱炳仁(以下簡稱朱):從2000年陳水扁上台之後,兩岸的政治局勢發展越來越不好,譬如當時大陸中央想送貓熊給台灣,就被扁政府阻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一直想有所作為,透過相互的交流,一種象徵性的行動,來舒緩兩岸漸行漸遠的局勢。

 2002年起,我開始設計一座銅橋,取名為「湧金橋」,2004年完工。它是中國第一座銅橋,我想送給台灣,意味著為兩岸搭一座交流橋樑的意涵。經過多次交涉,2007年終於運送到中台禪寺,並且改名為「同源橋」,象徵兩岸人民同文同種,橋樑上精雕了108位羅漢,橋面上是盛開的蓮花。

 2007年是兩岸關係最緊繃的時刻,扁政府一直想操作入聯(聯合國)公投。「同源橋」也成了我個人對兩岸發展的呼籲。而我之所以把銅橋送給中台禪寺,因為它和杭州靈隱寺有姊妹寺的關係。

 我始終相信,兩岸人民必須攜手,才能帶給後代子孫長久的安定。這次「兩岸.兩人藝術展」也基於同樣的理念,體現兩岸人民完全融合的願景。

 楊奉琛(以下簡稱楊):這是兩岸之間第一次有這種模式的聯展,我很高興扮演了承先啟後的角色。我和朱炳仁先生都出身藝術家庭,都是文化工作者。文化具有一種內在的深沉意涵,原本就是跨越藩籬和距離的,此外我和朱炳仁先生的藝術都來自同樣的血脈。因此,我很願意藉由這回的聯展進行了一次示範。

 楊英風之子傳承藝術志業

 黃 兩位都出身藝術世家,而且父親都在兩岸文化界享有盛名,對你們的藝術生命帶來巨大影響,也引領兩位踏入藝術殿堂。但他們的盛名與成就是否也成為難以超越的障礙?

 楊 完全不會產生障礙,而且我很感激父親(編按:楊奉琛父親為台灣雕塑巨匠楊英風)把我帶進藝術的世界。我對雕塑從不懂到耳濡目染,皆由父親啟蒙,而且他對我的藝術發展方向也給了很多鼓勵和建議。

 我父親一個重大成就是抓到了整個中國文化脈絡的精髓,而他對中國文化的掌握,和他對西方文化的了解,相較之下毫不遜色。很多人誤以為他走的是現代路線,事實上他深入鑽研中國古代藝術,如北魏時期的佛像,他的作品也體現了中國形而上的思想境界,深深影響了許多台灣創作者。

 (文轉B13版)

 楊奉琛小檔案

 台灣宜蘭人,1976年畢業於國立藝專雕塑科,現任台灣雕塑學會會長、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楊英風美術館館長、中華文化創意產業學會會長。楊奉琛為台灣雕塑巨匠楊英風的長子,據傳這個名字是由溥心畬所取,以琛字象徵掌中美玉。楊奉琛克紹箕裘,也專攻雕塑藝術,其雷射藝術版畫曾由美國華盛頓史密斯松尼安科學博物館收藏,而高雄市立美術館、新竹市立玻璃工藝博物館也收藏了他的《易》、《顰動之間》。

 朱炳仁小檔案

 1944年出生,其太祖父朱雨相清朝同治年間在浙江紹興開創「朱府義大銅鋪」,揭開「朱府銅藝」的序幕。朱炳仁以其在銅雕藝術上的成就,被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列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並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他把銅雕藝術擴大到銅雕建築,代表性作品包括新雷峰塔、桂林銅塔、常州天甯寶塔、峨眉山金頂等。他擁有大陸60多項與銅雕藝術相關的專利,近年並在杭州興建了一座占地千坪的「江南銅屋──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成為杭州觀光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