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把營所稅大幅降到十七%,立法院上周終於正式通過;企業歡天喜地慶祝,一般百姓則漠然以對,認為與自己毫無關係。不過,減稅的利弊,短期未必反應在庶民身上,長期而言,必然對每個人都會有影響。
過去各種對產業的租稅優惠,至少讓政府少了一兆元以上的稅收,而且獨厚科技業者,現在,政府說要讓科技產業與傳產的稅率一致,不能再讓租稅優惠大餅完全傾向科技產業,這個做法,沒錯。
政府也說,,要輕稅簡政、要降低稅率以吸引更多投資,營所稅降到十七%後,與全球主要國家相比,如歐盟營所稅多在二八%到三三%間,美國為二八%到三一%,日本三十%、中國二五%、南韓二二%,台灣競爭優勢就凸顯出來。聽起來似乎都沒錯,不過,總體來看,卻都有問題。
營所稅不是不能降為十七%,要降到十%都可以─只要政府想清楚,它要扮演什麼角色。
古人說「量入為出」,如果,政府真要減稅、走輕稅簡政的路,社會也同意,那麼,就該要有心理準備,原本就已是年年赤字預算、入不敷出的政府,在財源變少後,更要少做很多事。
景氣不振時,運用凱因斯的財政政策,大幅增加公共建設支出的空間變小;失業高時,也甭搞啥擴大就業方案、立即上工,更不能補貼企業雇用員工。社會福利也是能砍則砍,能不做就不做;類似社工不足,要編列預算大幅增人這種事,肯定是被刪除的,因為沒錢嘛!
近年各種社會福利方案日益增加,從失業救濟金、各種年金、社會安全網的建立…,只見增不見減,顯然社會對此需求是上升中;但未來都該打折扣了。錢變少、做的事減少,養了五、六十萬人的公務員,是否更該減一減了?
不過,稅是減了,咱們政府花錢方式毫無改變。
馬總統承諾內政部社會福利的預算不會減少;上週,行政院院會通過經建會的「擴大辦理九十九年促進就業措施」,決定投入一三六億、增加十三.五萬個就業機會。愛台十二項建設繼續推動,沒喊停或調整的計畫,公務員數目只有增不見減,五都升格還要再增一、二萬名公務員哩;修改公債法讓地方政府可再借個六、七千億元,來個「以短支長」…。
收的錢少了,花的錢不變,短期內,可以借貸、可以把公共建設支出用特別預算方式編列,以規避法令限制;甚至可以修改公債法,讓各級政府可借更多錢來花。長期呢?只有寄望降稅有大幅增加投資、帶動經濟的效果,這樣稅收才會增加,彌補財政缺口。
否則,看看主權債信出問題而搖搖欲墜的歐豬五國,那就是咱們未來的寫照,挺嚇人哩!長期入不敷出、以短支長,別以為台灣永遠不會有那麼一天。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