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出席一場新書發表會的談話,受到總統府、行政院與國民黨的批評,認為蔡主席所謂「流亡政府」的說法自貶身價,有損國格,蔡英文嗣後即在報紙投書表示其重點在於尊重多元族群。嚴格說來,蔡英文主席的談話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夠嚴謹之處,但整體來說,比較過去二十年來民進黨排斥中國的意識形態,筆者以為蔡主席談話以台灣性為主,卻包容部分的中國性,自然是進步一些。
其不夠嚴謹之處在於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失敗,但播遷來台之後,仍保有海外一隅,並非「流亡政府」。然而不可否認的,儘管台灣在一九八七年解嚴,經濟與政治上獲得高度成長,甚至二○○○年發生政黨輪替,台灣仍未在國際享受應有的地位,中國一直視台海對峙為內戰之延長,台灣為其未收復的神聖領土,台灣仍受中國併吞的威脅。
或許台灣實施民主尚僅二十多年,朝野採取相互對抗的模式已經習以為常。過去民進黨在野時,為突破威權政治的限制,進行議事抗爭與街道運動固然有其正當性,但當民進黨取得中央執政權後,理應改採包容的政策,不幸的是民進黨執政時期長期處於朝小野大的政局,藍營向對綠營的施政與法案杯葛,使得民進黨原本排他性的政黨盲點愈發擴大,導致後來聽不進去不同意見,甚至將「異己」列為仇寇。加上為維護政權的延續,頻頻發生貪汙與不擇手段的情形,以致○八年民進黨總統大選慘敗二百多萬票,陳水扁前總統也因案入獄,此對一個處在民主鞏固時期的國家來說,不可謂負面影響不大。
二○○八年二次政黨輪替,藍綠政黨仍然採取相互對抗模式,寧願對手失政,不願看見對手成長及有些政績。可是就台灣的國家利益言,除非有重大變化,藍綠二黨是目前及未來台灣最重要的政黨,國內外政策與制度缺乏任何一黨的參與,就不完整,也無法發揮整合與團結的力量。尤其目前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正處於最為敏感階段,利弊得失皆須慎重以對,但對於民主與人權的堅持不可廢,台灣內部在在需要相互尊重與包容。惟國民黨政府一方面批評過去民進黨政府鎖國,另方面排拒在野黨的監督;綠營則以「賣台」、「無能」以對,政局始終在衝突、妥協但未進步的階段反覆不停。
台灣經過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不可能重為威權政黨,民進黨也不再是沒有執政經驗的反對黨,藍綠兩黨應該在政治上對人民負起更大的責任,不要動輒否定對手;應尊重與包容對手,並從對手的主張中修正與豐富自己的主張。藍綠兩大政黨應從肯定自己是改革進步的政黨出發,也肯定對手的求新求變。蔡英文能夠反省過去民進黨的不足,國民黨及馬政府應該歡迎才是。
肯定對手,但提出更高明的政策說服人民支持,應是今日台灣社會最主流的期待。 (作者為律師)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