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風鈴 金彩炫目▲「形、音、異: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聲音裝置展」讓聲音與視覺、科技等不同領域的表現融合互動。圖為藝術家凡桑(Denys Vinzant)的《此時此地》,43塊大小片玻璃組成,古麗的圖騰、金色墨水寫成的古樂譜,喇叭貼在玻璃上,發出流水聲與叮噹風鈴聲。(鄭履中攝)

 走進法國藝術家凡桑(Denys Vinzant)《此時此地》展場中,見到現場懸掛四十多塊大小不一的青綠色玻璃板,上頭繪有華麗的阿拉伯裝飾圖樣及金色墨水書寫的古代樂譜。玻璃發出電腦精算過的潺潺流水聲,及風鈴般清脆的叮叮噹噹聲響,展現優雅細緻的感受。

 這是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形、音、異: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聲音裝置展」作品之一。這個展覽共有十二位法國藝術家大玩聲音實驗,以及聲音與視覺、舞蹈等跨界合作,試圖玩出更多聲音的可能性。

 法國共有五個支持聲音藝術發展的創作中心,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是其一。中心成立於一九八二年,他們邀請程式設計師、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協助藝術家完成聲音創作在技術上的「不可能任務」。受邀駐村的作曲家每年會發表廿多件音樂劇、多媒體、公共藝術、聲音裝置。「形、音、異」展出的十三件作品全來自這裡。

 如藝術家奧爾拉瑞(Yann Orlarey)和塔菲克工作室(Ateliers Trafik)合作的聲音裝置《聲音盒子》, 在黑漆漆的展場內設置了一個長、寬、高各三公尺的立方盒子,四周裝設麥克風和喇叭,以「回收」觀眾講話聲、拍手聲。

 奧爾拉瑞說,聲音會經過轉換器,從聽覺變成視覺,化成螢幕上一節一節的長條色塊。「當人多嘴雜的時候,色塊出現的數量也愈多,畫面變換的速度更快。」

 藝術家莫迪克(Benoit Meudic)和路爾(Yves-Marie L’Hour)雙人合作的錄像裝置《姿勢:有關誕生的三種變異》,觀眾可以在手指套上具紅外線感應功能的指環,站在展場中央的小舞台,像指揮家一樣對著螢幕揮動手臂,隨著揮舞的激烈程度與方向,隨心所欲控制畫面和聲音。觀眾也必須戴上3D立體眼鏡來欣賞這些五彩繽紛的畫面。

 而米納(Robin Minard)的互動裝置《無聲音樂》,喇叭和電線宛如植物攀爬又像小花綻放,貼附在美術館透光的走道和落地窗上,潺潺水聲從喇叭傳出,彷如置身溪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