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豎立的建設標語不但是官員的政績,同時也反映平潭人的渴望。(記者朱俊哲攝)
平潭沙灘長達40公里,沙質細緻,比美夏威夷海灘。(新華社)

 平潭長久以來因為是大陸對台軍事前線而與經濟發展絕緣,形成一座頗為封閉的海島,如今兩岸氣氛和緩,平潭終因與台灣離得最近而迎來發展機遇,許多平潭人內心都很興奮,但也有人很保留,只盼當局說到做到,先把基礎建設做起來,改善平潭人的生活。

 平潭,在中共建政後一直是對台軍事前沿陣地,砲戰期間,平潭和馬祖的火砲互相射擊上萬發,至今海壇島上仍有當年砲擊遺跡。50、60年代人口大量外移到只剩7萬人,但目前已恢復到38萬人了。

 平潭縣商會會長高勇說,平潭在「解放」後仍處於戰備狀態,大陸改革開放,很多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似乎都與平潭無關,20多年來,平潭一直是全大陸有名的貧困縣,交通不便、資金不足、產業氛圍淡薄等一直困擾著當地民營企業家。

 2009年平潭財政收入僅3.2億元(人民幣,下同),在大陸12個島縣排名倒數第2,僅比廣東南澳島好,在福州的5區8縣中經濟表現最落後。

 窮縣翻身,去年7月底,平潭被定位為綜合實驗區,有關平潭的話題炒得火熱,大陸中央要員先後到平潭調研,層級愈來愈高,200批以上的外資和台港澳企業界、學者專家、媒體紛紛赴平潭考察,一時之間,平潭爆紅!

 風大沙大 水少電缺

 為了解平潭人真正的想法,記者專程在5月間前往平潭作了一次現地採訪。動身當天,汽車從福州南站出發,鄰座的老先生正好是土生土長的平潭人,十分健談,一路上都在談他的老家。63歲的老先生姓王,平潭中學畢業後即出外工作,目前是福州某央企的高管。

 王先生從小在海壇島流水鎮海邊長大,對平潭的潮汐、風沙瞭如指掌,他說,每年11月起,島上就日夜颳大風,是一種挾帶大量沙塵和鹽分的海風,鋼筋水泥房子很容易鹽蝕,高鹽分的空氣,恐怕也只有石頭屋承受得住,風沙一直要颳到隔年4、5月。他認為,平潭要發展先進科技產業,像半導體之類的精密工業就首先不合適。

 平潭和澎湖一樣,風大沙大,當地政府每年都要費力促銷觀光,但是成效只出現在夏季。王先生說,平潭的自然景觀和旅遊資源頗為豐富,可惜全年有近半年是旅遊淡季;全年平均雨量少,約1200毫米左右,颱風也不少,但是城區常缺水,未來要吸引廠商,恐怕要先解決用水和電的問題。

 王先生指出,平潭島主要是沙地和花崗岩,多數農地只能種花生、地瓜和青菜。島上多丘陵和岩石,平地少,年輕人長大只能外出打工,較多是上船打漁。在戰爭的年代,許多平潭人協助軍方挖掘戰壕或隧道,培育許多開挖鐵、公路隧道的工程班子,然而這些工程班子都是向外地工程公司承包隧道工程而已,未在平潭註冊公司,地方政府抽不到稅。

 除了地緣 優勢何有之?

 王先生還講了一段平潭輪渡發展史。早期的居民外出很艱難,輪渡用的船是海軍退役的平底鐵殼船,老舊不堪,最多只能容納4輛客車,所以等在福清與海壇兩岸渡口的小客車老是大排長龍,最近幾年由於島上小客車增多,終於改成4艘滾裝輪往返兩岸。但是每遇假日,客運汽車都要等上1、2個航次始能開上輪渡。「一座跨海大橋,讓平潭人足足等了10多年」,王先生感嘆地說。

 對於平潭大橋通車後的展望,外界不斷熱捧,王先生看法卻頗為保留,他指出,平潭資源少,氣候又不似台灣、廈門四季如春,某些官員曾說平潭要變成「特區中的特區」,複製廈門、深圳,超過大連。王先生不以為然地說,還是先把基礎設施弄好再說吧,「平潭人可不希望官方成天吹牛,光說不練。」他說,招商引資有成果,平潭人樂觀其成,可是企業落戶以後,總得讓人家有錢賺才叫成功,絕不能讓人家滿懷希望而來,敗興而歸。

 對於實驗區為了和台灣南部產業對接,將來會推動人民幣和台幣雙向兌換流通,王先生頗質疑,他說,商人為何非在平潭兌換不可?廣東、廈門、上海也都有境外金融的試點啊!

 同時,平潭將要設置半成品和來料加工優惠免稅和物流保稅區,王先生反問,沿海有很多地區不都有保稅區嗎?東協自貿區生效,大陸各口岸也都免稅,兩岸一旦簽定ECFA,同樣都是免稅,平潭的優勢又在哪裡?除了距離台灣較近以外,真不知道平潭綜合實驗區能用什麼更優惠的條件吸引尚未登「陸」或是已經落腳深圳、蘇州、昆山的台商?

 王先生認為,平潭的基礎設施還有好幾年才做得好,假設未來生活配套能夠照計畫實現,甚至超越廈門、趕上深圳,許多台灣人恐怕也不見得願意到平潭落戶,因為平潭和澎湖天候很像,如同

 (文轉B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