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類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導致資源破壞、環境汙染、生態危機等現象日益嚴重,漁業面臨巨大危機,兩岸漁業也面臨同樣的困境。發展「綠色漁業」不僅有助於漁業的永續開發利用,也是增加漁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

 為漁民尋找替代生計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最近出版的《綠色經濟》指出,若每年投入約80億美元來重建並綠化漁業,將能使全球年漁獲量提高到1.12億噸,在接下來40年間為全球經濟帶來總值1.7兆億美元的收益,其所需的經費則可透過取消或減少目前全球總值達270億美元的漁業補貼來支應。這樣的投資不僅能大為減少世界捕魚船隊的剩餘產能,同時支持漁民尋求替代生計。

 所謂的「綠色漁業」,它有三方面的意涵,一是漁業生產(含水產養殖活動)和自然生態環境維持和諧,既有利於漁業發展,又有利於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二是漁業投入要素符合安全有效,產品符合國際標準,從環保中獲得經濟效益。三是漁業產出物能滿足人類對其數量和品質的需求。

 綠色漁業以其無汙染的產品特徵,實施從「水體到餐桌」的全過程品質管制,具體做法包括:對漁業管理進行改革,制訂保護政策(如限縮貿易配額),建立海洋保護區等,使過度捕撈的魚類能夠繼續繁衍生息,擴大種群;合理規畫漁業產業布局及自然資源分配,以獲得最佳的環境生態效益;發展生態漁業,並採用健康的生產模式,把漁業經濟活動納入生態系統整體考慮。

 漁業資源與生態平衡

 綠色漁業強調資源利用效率和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實現漁業生產的安全性、健康性、持續發展性,提高漁業的綜合生產效益和社會效益。再加上建構完備的綠色漁業管理以及監督體制,全面推動生態安全認證,加強綠色漁業行銷等等。這些措施不僅將產生重要的經濟和環境回報,還將確保將近10億人的蛋白質供應,進而有利於改善漁民生計。

 為鼓勵食用綠色和可持續生產的海產,世界自然基金會將海產分為三類:以綠色代表「建議」消費者食用類別,如經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MSC)認證的西澳洲龍蝦及阿拉斯鮭魚;紅色代表建議消費者「避免」選擇的魚類,如蘇眉、紅斑及南非鮑魚,這些品種捕撈和生產嚴重破壞海洋環境;黃色代表「想清楚」類別,介乎「建議」和「避免」之間,喜歡食用海鮮的人士在選購這類海鮮時應考慮清楚。

 同樣的綠色農漁產品供應,也讓中國申辦的奧運和世博增色不少。特別是中國2010年宏觀經濟「效率」、「和諧」、「持續」的目標,亦是透過綠色經濟+結構增長來實現。

 全球水產品消費呈現出由追求數量轉變到追求品質的趨勢,「安全」、「綠色」、「天然」已成為市場新寵,專家甚至斷言,誰能擁有「綠色產品」,誰就擁有市場。這些轉變將給兩岸的漁業發展帶來新一波的挑戰和商機,就看政府如何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