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日前公布「2010亞洲大學前200名」,北大及清華未能擠進前10名,引起大陸輿論熱議;近日一項調查則顯示,58.8%受訪者認為目前中國沒有世界一流大學,僅18.6%的人認為有。有學者則指出,中國的問題在於太注重「金牌」,不能甘於做二流、但品質也不差的「中等大學」。
錢學森之問 中國焦慮症
近幾年來大陸不時會討論「中國是否有世界一流大學」,這股風潮到了去年學界大老錢學森過世到達最高峰。錢學森生前曾經多次對大陸總理溫家寶提問:「為何咱中國老是出不了傑出人才?」隨著錢學森過世,這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也懸在許多人心中。
數周前,國際頂尖大學校長齊聚中國召開論壇,一位與會校長表示:「中國要有世界一流大學,得再等至少20年!」恰巧當時又逢英國職業與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2010亞洲大學前200名」,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排在10名外。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民意‧中國網》和《騰訊》教育網,針對4488位民眾調查顯示,58.8%受訪者認為目前中國沒有世界一流大學,僅18.6%認為有。調查也指出,75%受訪者認為功利主義、浮躁是目前中國大學普遍存在的嚴重的問題。
一國競爭力 在中等大學
不過,針對各界討論紛紛,美國薩福克(Suffolk)大學學者薛湧近日在《中國新聞周刊》上撰文,另提出不同觀點,指出中國的大學主要問題不是「沒有世界一流」,而是「缺少二流、但品質尚可的中層大學」。
薛湧指出,一般人只在乎北大、清華和香港城市大學處於同一水平(北大第12,香港城市大學第15,清華第16)。香港城市大學是1984年創建、1994年成為四年制大學。不過人們大多忽視另一更重要事實:中國能進入前200或100名的大學太少,「總體實力太弱」。
薛湧表示:「中國是個追求金牌的國度:奧運會排名要看金牌總數而非獎牌總數,大學盯著『世界一流』,學術則瞄準『諾貝爾獎』!」但事實上,一國的競爭力更體現在「中等大學」,也就是能夠大量培養中高級人才,且畢業生多留在本國本地服務的大學。
港星台韓 教育品質較齊
例如,香港人口約700萬,有七所大學進入亞洲前百大,也就是說每百萬名港人就能進入一所亞洲前百大的大學;加上香港學生留學率高,2005年15歲以上、未來三年有意出國留學達4.5萬人,超過當地兩個主要大學的學生人數,也就是香港學生最可能接受良好高等教育。
其次是人口不足500萬的新加坡,兩所主要大學都排在亞洲前百大,也就是每250萬人就可就讀一所亞洲前百大大學,且該國學生出國率也非常高,約兩萬人,因此高等教育普及率也很高。
台灣和韓國程度不相上下。台灣人口2300萬,九所大學進入前百大,17所大學進入前200名,即每250萬人可就讀一所前百大大學,130萬人口享受一所前200名的大學。
也相當注重教育的韓國人口5000萬,17所大學進入前百大,42所大學進入前200名,平均290萬人口可就讀一所前百大,110萬人口享受一所前200名大學。
日本排名第5,人口不足1.3億,30所大學進入前百位,57所大學進入前200名,平均420萬人口享受一所前百位的大學,220萬人口享受一所前200名大學。
1.1億人 享受一所前百大
相比之下,中國人口超過13億,僅12所大學進入前百大,18所大學進入前200名,總量大大低於日韓;中國1.1億人口才能享受一所前百名的大學,7400萬人才能享受一所前200名的大學。這個數字甚至不如印度;印度人口11.6億,共12所大學進入百大。
薛湧指出,「亞洲前百大」在中國指的是北大、清華、復旦、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大、天津大學、同濟大學、西安交大、東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薛湧認為這些大學並不是「世界一流」,卻是「亞洲二流、但品質大致尚可」的大學。這種層次的大學,香港高中畢業生大概想上就可以上,但在中國,不管大學如何擴招,還是很難擠進去。
薛湧批評,過去中國把大量資源放在少數幾個重點學校,現在看來效果並不好,使得北大、清華不過是香港城市大學的水準,而其他中等大學就更不堪了:「缺乏雄厚的『中產階層』,將注定中國在未來的高科技競爭中處下風位置,」他下了結論。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