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吳子嘉認為,民眾黨和國民黨的票其實有互通性。(本報系資料照)

不知道是因為使命感特別強烈?還是捨我其誰的意志特別堅定?或許自己也知道勝選的機率不大,但還是要參選到底;大家都知道團結還未必能贏,但分裂肯定會輸,因為選民是同一批人,拿不到對方陣營的選票,充其量只會把中間選民及不投票的選民催出來投票,這也無關大選的勝負,特別在2024年選情如此緊繃的情況下,一點點的搗蛋分票就可能影響選舉的結果。

以2024年總統大選為例,當民進黨賴清德已經定於一尊,以逸待勞時。藍白還陷於要選不選的情況?而一些勝選機率並不大的候選人卻執意參選到底,造成該選的不選,不該選的拚命選,真讓藍營支持者失望擔憂,以至於賴清德的民調高於藍營任何候選人,這種現象已經出現過無數次,筆者並不針對任何特定參選人,只是感覺參選是為了成就自己,而輔選則是成就他人,如果我們都有功成不居及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懷,或許藍營出現多組候選人的情況會大幅減少,這不是一場賭氣及宣傳理念的道場,而是攸關台灣前途未來和兩岸關係之關鍵一戰。

首先,總統大選的人選是兩組還是三組?柯文哲會不會參選?柯文哲參選對誰有利?柯文哲能否用其他方式幫助民眾黨?國民黨的候選人究竟是誰?藍綠人選又該如何搭配?侯友宜、柯文哲、郭台銘、賴清德、鄭文燦、陳建仁、朱立倫、盧秀燕、趙少康、蕭美琴、韓國瑜?怎麼搭?怎麼配?已經宣布參選的王建煊等都讓總統大選陷入渾沌情況,其中藍營的人選更顯露出分裂已是必然,在野聯盟看似破局,說句坦白點的話,每一個人都是為了成就自己,根本不顧及台灣前途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其次,為什麼藍營分裂的風險與危機是如此的高?這麼多血淋淋的教訓還是無助於改變個個都要參選,參選不是兒戲,需要成本,他需要理性的評估,需要一群追隨者及智囊,要熱情也要激情,選舉不是一個人的事,如果參選最後的結果是敗選,而且選前就可以知道結果,那麼為什麼還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藍營面對在中美關係、統獨對立、地域、省籍和階層的不同,而有路線之爭,自然存在分裂的風險,但如果政黨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調和不同理念者往中間靠攏,那麼這些差異都不應該成為分裂的原因。

再者,每次藍營都喊團結,但顯露出來的都是不團結,顯然還沒有意識到分裂的危害性,無論是國民黨或是新黨,甚至整個藍營,都面臨路線及統獨問題,都有分裂的危機,餅越來越小,關鍵還是在於臺灣社會民意與世代認知差異,泛藍政黨的分裂是必然的,也很難記取教訓,泛藍各黨分裂似乎沒有任何人、任何政黨有能力改變這種局面,這是最感到無奈的。

儘管民間及學界紛紛提出整合團結的對策,但政治人物似乎無動於衷,很難理解參選的目的不是為了勝選,雖然參選是人民的權利,但起碼也要有個基本的底線。

總之。藍營浮出檯面已經宣布要參選、準備宣布要參選、還沒決定要參選者都應該好好通盤想一想、參選是需要成本的,需要理性評估,需要一群人相助,需要有堅強的團隊與政策規劃能力的專家幫忙,如果按照目前藍白情況,可以預見,民進黨似乎有長期執政的跡象;台灣的未來?兩岸的走向?台灣的安全?民眾的利益?都存在的相當大的變數。

2024總統大選勢必要藍白合作,才不會讓民進黨漁翁得利,但藍白合作過程中應避免被見縫插針,兩黨之間又應該怎麼談?牽扯到實力與現實利益,因此藍白磨合的挑戰正要開始。

如果藍營還是出現多組的人馬而無法協調整合,那麼敗選是必然的,半點不由人,如果有委屈,從政者誰都有委屈,每位參選人可以有捨我其誰的胸懷,但也必須承擔搗蛋分票者的罪人罵名,個人政治前途未來或是人生規劃,如果都大於政黨社會與國家的利益,那麼台灣的政治品質令人堪憂。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