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不是萬能,但沒綠能萬萬不能。」黃偉哲說,台灣的核能電廠除役之日不遠,火力發電的能源除了受制進口,還有價格、天然氣接收站建設不易等問題,風力、太陽能光電兩項綠能的技術相對成熟,在不缺電的前提下,綠能成了不得不的選項。
黃偉哲以漁電共生為例,期滿後不想種電,只要拆掉光電板,魚塭即可恢復原來的用途,對環境相對友善。台南沿海魚塭面積全台規模最大,因此成為發展漁電共生的重要基地。
黃偉哲認為,台南市申設、運轉的光電量全台第一,目前台南市的電力自給率約百分之卅九,其餘電力從高雄供應,多一些光電來提高電力自給率是好事一樁,同時也能改善火力發電帶來的空氣汙染。
黃偉哲坦言推動漁電共生等光電開發壓力不小,主要基於對土地和城市負責的態度務實開放,南市府不但盤點七股、將軍、北門的魚塭申請光電的同意備案,同時也將邀學者專家成立地面型光電監督小組,依規定對有爭議的開發案展開查核。
至於外傳光電板設施會溶出有毒重金屬,清洗光電板也會造成汙染,黃偉哲認為勿空穴來風,一切讓科學專業說話;例如海邊的魚塭有較強海風,可能造成光電板支架鏽蝕汙染養殖池,經濟部、農委會就要訂出嚴謹的標準,「一切按標準走,標準嚴謹、態度開放」。
有養殖戶擔心種電後,漁塭溫度改變、影響養殖的質量,水產試驗所所長陳君如表示,在雲林試驗結果,夏天日照強時,有光電板遮蔭,對虱目魚、吳郭魚、白蝦等不需要多日照的低水溫魚種更為有利,魚體重量更重。
另以藻類為餌料的文蛤來說,在日照較弱、不利藻類生長的季節,會在池中補充人工飼料和益生菌,產量可維持在八、九成,也比預期好。水試所發現,夏天有高溫和降雨沖淡池水海水鹽度的兩大變數,有遮蔽的光電池因水溫、鹽度相對穩定,養出來的文蛤比露天池略重。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陸振岡表示,漁電共生的養殖質量、品質,技術上都能克服,台灣環境及技術條件得天獨厚,建立相關經驗後有國際競爭力,可以「整廠輸出」,賺取更大的智慧財,目前德國也正發展漁電共生,打算前進日照及養殖條件都不錯的越南發展,是主要勁敵。
陸振岡說,台灣養殖技術世界頂尖,也有很強的科技實力,若能結合物聯網發展AIOT智慧化養殖管理系統,結合漁電共生,將大大改變台灣漁村的養殖產業型態,有助產業升級,即使國外的魚塭,也能在台灣監控,既解決能源需求,也能升級產品、提高價值。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