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2中國(北京)數字金融論壇舉行的會場情況。(摘自新華社)

針對各國持續拋售美債,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表示,未來新興經濟體貨幣將在全球貨幣體系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中國該把握好人民幣國際化的「穩和進」,除持續推動在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交易中使用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還可推動金融領域對外高水準開放,探討數位人民幣等作用。

根據美國聯準會資料,截至3月22日的一周,外國官方持有的美國國債減少了760億美元,至2.86兆美元,這是自2014年3月以來的最大單周降幅。

宗良在大陸《環球時報》指出,近期,資料顯示美債遭受多國拋售,這既與美國金融市場風險增大有關,也是在俄烏衝突等事件中,美元頻繁作為「武器」的結果。

他認為,銀行風險在美歐蔓延是令美債被拋售、存款轉移的重要原因。目前各國政府、投資者出於風險與安全考量,會適度降低美元乃至西方陣營貨幣持有比重。新興經濟體貨幣將在全球貨幣體系發揮更大的作用,更好地發揮重要國際貨幣的公共產品功能。

宗良強調,大陸應進一步優化外匯儲備結構、把握好人民幣國際化的「穩和進」。優化外匯儲備結構是未來方向,可以適當增持具有避險和抗通膨功能的黃金,我國近期也在持續購入黃金。但優化外匯儲備的結構,也不是簡單地對美元資產一減了之。要注意美元漲跌的迴圈周期,保持定力,不跟節奏,較好地處理外匯儲備規模與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平衡。

宗良建議,筆者建議,一是拓展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範圍和空間。如利用俄烏衝突和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關係緩和帶來的變化,推動在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交易中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和計價貨幣。二是推動金融領域對外高水準開放。建設流動性高、產品豐富的金融市場,鼓勵持有更多人民幣資產。三是與金磚國家等合作,共同探索數位貨幣、數位人民幣等,在全球金融治理相關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