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工作的時候一直有人盯著你,擔心你做不好,你肯定會感到不自在,甚至無法忍受。或許你的上司事必躬親,關注雞毛蒜皮之事;或許公司受到嚴密的行業監管,必須嚴格遵守合規政策。然而,與此相比,還有一件事更有挑戰性─獨自工作,無人監管。
我的父親是個街頭小販,他在新加坡賣了30年的蝦麵。每天一大清早,他用蝦殼、豬骨和用焦糖炸過的大蒜煮一大鍋高湯。從小學到大學,每個周末和學校假期我都去給父親幫忙。十幾歲時,我很不願意在早上7點30分到小吃攤幹活,很不喜歡手上洗不去的蝦腥味!我的主要職責是洗碗。攤位上只有一個自來水小水槽,緊挨著灶台,我們就在這裡洗廚具、洗手。至於碗碟,我們採用的是三桶水流程來清洗。
第一個水桶較深,加了洗碗精,所有顧客用過的碗和食具都要放進去浸泡一會兒。浸泡後,我用海綿將每只碗的裡外都擦一下,然後將碗浸入第二個裝有清水的桶,把洗碗精洗掉。接下來是第三桶水,用於最後一次沖洗,然後擦乾,碗就可以再次使用了。洗了五六十個碗後,第二個桶裡的水會變得渾濁,我就要換一桶清水。
高三那年,也就是我服兵役前一年,父親開始讓我為顧客煮麵條。有一天中午,我想給自己煮碗麵吃,就走到桑拿房般熱氣騰騰的灶台邊,煮著麵條的水滾滾翻騰,不停地冒著蒸汽。我從乾淨的碗架上拿了一隻「公雞碗」(碗上的圖案是一隻黑紅色的公雞),到水龍頭下沖洗。父親看到了,說:「不要再洗一遍。」他嚴厲但小聲地對我說,以免讓顧客聽見。我愣住了,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看到我一臉茫然,父親說:「如果碗對顧客來說夠乾淨,那麼對你來說也夠乾淨了。」
有時我們在餐館吃飯時,服務員端上來的碗碟邊還粘著食物殘渣。你是不是也碰到過這樣的事?因為對自己先前洗的碗不放心,所以我又洗一次。這其實是在質疑父親,動搖了他多年來行之有效的三桶水洗碗法。如果此時突然有顧客來攤位前看到我這樣做,肯定懷疑我們的碗沒洗乾淨。
聽了父親的話,我洗碗時更用心了,之後當自己用碗時再也不用多洗一次。那一天,我學到了一個關於職業道德的重要準則:即便沒人在看,也要認真做事。這並不容易,偷懶、走捷徑很有誘惑力,但違反規定的人最終逃不過公司或行業監管機構的法眼。
這個「同用一個碗」原則,伴隨我從小吃攤進入銀行。我賣給客戶的金融產品,必定是我自己也願意買的。在短期內,這種執念可能會讓我失去一些交易,但我知道,由此收穫的客戶信任,最終一定會讓我受益。
(清歌/摘自人民郵電出版社《講好你的故事》一書,圖/陳曦)
本文作者:沈文才(新加坡) 馬 豔譯
(本文摘自《讀者雜誌4月號》)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