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肌肉流失的搜寻结果,共119笔
爸妈走路不稳、开瓶困难、走路常常跌倒?营养师薛晓晶提醒,这可能不只是老了,而是肌少症悄悄找上门,肌肉流失可能造成骨折与失能,最新研究发现,长者进行12周阻力训练与营养谘询后,肌少症盛行率可从35%降至0%,此外,饮食中摄取足够蛋白质,并补充维生素D与钙,也有助于提升肌肉量。
新北市政府推出新北币,鼓励民眾参与观光旅游及健康等市政活动,可折抵特约店家消费。国民党议员江怡臻27日在议会质询指出,新北动健康App也有推出健康币,市府应研议整合相关币别,扩大适用范围,鼓励更多民眾使用。对此,研考会主委林丰裕回应,预计1个月内提出初步报告。
新北市政府推出新北币,鼓励民眾参与观光旅游及促进健康等市政活动,可折抵特约店家消费。新北市议员江怡臻今(27日)在议会质询指出,新北动健康APP也有推出健康币,市府应研议整合相关币别,扩大适用范围,鼓励更多民眾来到新北参与各项活动。研考会主委林丰裕回应,这是很好的方向,目前正在研议中,预计1个月内提出初步报告。
容易累、容易烦,吃饱就想睡,小心是粒线体功能衰退与早期糖尿病的警讯。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有些人血糖正常,但吃完饭就脑袋变钝、好想睡,这常是粒线体功能失调所导致,如果不及早介入蓝莓等抗氧化饮食、运动等健康模式,身体在长期代谢负载下,极可能演变为糖尿病。
近年「瘦瘦针」掀起减重热潮,随着第3代「瘦瘦笔」在台上市,再度引发讨论。专家提醒,瘦瘦针并非万灵丹,许多人误以为「打了就不饿、不吃就会瘦」,忽略均衡营养进食与肌肉维持的重要性。若施打期间饮食高油高糖,不仅无法达到减重效果,还可能伤害肠道菌相,增加身体负担。
连假一波接一波,免不了大鱼大肉,不少民眾假期结束后,靠「断食」急救。医师表示,大餐过后断食,确实能帮助身体恢復代谢平衡,但绝不能在进食时大吃大喝,否则血糖会像云霄飞车般急速升降,造成血糖震盪,小心越减越胖。
近期连假放不停,尤其在中秋节烤肉、月饼等高热量食物摄取之下,身体负担增加;不少民眾在假期结束后,会寻求「轻断食急救」,其中最多人讨论的就是 168、1410 断食法。医师表示,轻断食能够恢復代谢平衡,其中,1410相对容易执行,可能更适合一般人长期维持。
想要健康老化,就要避免肌少症,维持行动力。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最新研究发现补充6大类抗氧化营养素,加上运动训练,是对抗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而这些抗氧化营养,普遍存在日常食物,共同特点是色彩鲜艳,例如奇异果、蓝莓、鲑鱼、鸡胸肉、绿茶,都有助于有效中和自由基、延缓肌肉流失。
蔬菜区角落的菇类,其实藏着的抗老的神奇成分。研究指出,菇类的麦角硫因成分有助延缓老化、促进健康寿命,科学家在年老老鼠和线虫实验上,都发现该成分能延长寿命。营养师老辜则指出,菇类的麦角硫因,抗氧化能力优秀,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可能就在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人类再次前往月球,甚至是更遥远的火星,那将是很长时间的太空旅行。有没有想过,太空人弄脏衣服怎么办?在太空要怎么洗衣服?现在中国大陆的科学团队,设计世界第一个太空洗衣机。
随着年纪渐长,不少人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没力气」,提不起重物或扭开瓶盖时感觉吃力。其实不只是高龄族群会遇到,中壮年族群若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也可能出现肌肉量与力量不足的情况。
错误的养生,反而不利身体健康。中医师李宜静指出,一名女子年轻时就开始养生饮食,不吃红肉、甜点,生活也很规律,但20年过去,不到60岁的她,看起来却像70、80岁,原因就出在长期低油、低蛋白饮食,掏空了她的肌肉与体力,在经过吃够蛋白质、好油脂、运动等6方式调整,3个月后就出现转变。
减重路上最痛苦的是试过很多方法,还是瘦不下来。减重医师李唐越表示,他也曾胖到94公斤,试过连续3天只喝咖啡、疯狂运动等极端减重法,隔没多久还是復胖,身心俱疲的他,直到体悟出「多吃营养食物,减少过度激烈运动」的真理,成功在2年内甩肉25公斤,至今超过10年未復胖。
许多男性在中年后,不但出现啤酒肚,还常有无精打采、肌肉流失、性功能下降的困扰。对此,復健科医师王思恒表示,这可能都是雄性素低下的症状,研究发现,腹部脂肪会将雄性素转换成雌激素,导致雄性素浓度下降,而有性功能障碍的肥胖男性,若能减重,将有助于提升雄性素、重振雄风。
全台约30万名长者有肌少症!一名68岁曾女士,没有察觉自己肌肉流失,直到某天跌倒骨折,才开始正视骨质疏松及肌力不足问题。医师提醒,肌肉量与肌力流失,会增加跌倒骨折、脊椎退化甚至死亡风险,呼吁年轻就要规律运动,补充足够蛋白质,延缓肌少症发生。
「肌少症」不再是银髮族的专属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因过度节食、久坐不动、营养摄取不足而出现肌肉流失的现象,严重恐罹患肌少症。肌少症的危害会伴随行动、心理及健康的隐患,因此多运动和营养均衡是预防的重要关键!
过了60岁,以往习以为常的养生习惯,在这阶段可能已不适用。日本长寿专家指出,60岁之后食欲降低、营养摄取不足风险上升,此时应优先考量高营养的饮食,而不是过于清淡或只吃单一食物,运动习惯也应该依体力重新设计。
发生运动伤害后,除了復健、多休息,吃对也很重要。营养医学医师刘博仁表示,最新研究发现,受伤后身体处于高代谢、免疫活跃的状态,需要补足营养,来支援组织修復,建议受伤后每餐至少包含2份蛋白质、1份复合碳水、2到3份蔬菜,并适时补充维生素D、C、锌与镁,补足营养才能好得快。
久坐不利人体健康,医师李思贤指出,久坐会增加罹患疾病风险,像是心臟病、糖尿病甚至是癌症,也会导致下肢肌肉量流失,这对于想要长寿的人来说,是最不愿意发生的事。久坐对身体的伤害,甚至还不一定能靠其他时间的运动弥补回来。
减重是许多人的目标。减重医师萧捷健表示,空腹运动、运动完不补碳水、只做有氧运动,是减重最常见的三大迷思,这会加速肌肉流失速度,拖慢代谢效率,正确作法是吃多少碳水,就搭配多少运动,运动前可吃少量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香蕉,运动后也可吃少许高碳水食物,像白饭、蜂蜜水,且每周做2到3次阻力训练,让增肌减脂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