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高糖食物的搜寻结果,共61笔
阿兹海默症是最常见的失智症。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最新研究发现,阿兹海默症患者最早期症状,不是健忘,而是轻度行为障碍,例如原本幽默风趣,突然变得冷漠,这其实代表大脑内已开始累积毒蛋白,只是以情绪或个性改变来表现,而这正是要开始观察、介入的重要指标。
胃食道逆流好发于秋冬季,若胸口灼热、喉咙卡顿,都可能是此病表现之一。台北慈济医院妇产部兼任主治医师邱筱宸指出,大份量油腻或刺激性的食物及菸酒习惯,往往会让病情恶化。除了饮食控制,生活习惯也有助于缓解不适,但若症状持续超过一周仍应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许多上班族会在下午3点享用下午茶,但须留意糖分炸弹。营养师张馨方分享解方,建议民眾可从午餐时段做起,搭配至少2个拳头份量的蔬菜与低脂肪蛋白质食物。若饭后仍有飢饿感,可适量喝些茶水解渴,下午时再避开糕点、珍珠奶茶等高热量食物,以免越吃越胖。
全台高血压患者高达400多万人,部分患者病情始终控制不佳。营养师薛晓晶表示,除了没规律用药之外,问题可能是出在身体缺乏钾,钾能帮助血管放松,排出体内过多的钠,温和地帮助稳定血压,建议患者不妨在三餐中加入香蕉、菠菜与地瓜等高钾食物,就是降血压的密码。
秋冬季好发呼吸道传染病,台北荣总遗传优生学科主任张家铭今(17)日表示,民眾常在疾病痊癒后觉得喉咙卡卡,甚至整个人提不起劲,可能是身体慢性发炎所致,宜从饮食、睡眠、运动、压力管理4方面改善。
血糖要控制好,「管住嘴」很重要。中医师艾莉丝分享案例指出,一位妇人血糖平时控制良好,但因天热不太吃三餐,每天都吃一碗不加炼乳、砂糖的冰消暑,结果血糖却飙到474 mg/dL,出现疲劳、嗜睡、皮肤搔痒有抓痕、皮肤粗黑等情况,原因在于添加的黑糖与配料仍会造成血糖升高。除了避吃高糖食物,艾莉丝也建议若想稳定血糖,早餐得避免摄取粥、冲泡式谷粉等高升糖食物,油炸类食品也要少吃。
连假一波接一波,免不了大鱼大肉,不少民眾假期结束后,靠「断食」急救。医师表示,大餐过后断食,确实能帮助身体恢復代谢平衡,但绝不能在进食时大吃大喝,否则血糖会像云霄飞车般急速升降,造成血糖震盪,小心越减越胖。
近期连假放不停,尤其在中秋节烤肉、月饼等高热量食物摄取之下,身体负担增加;不少民眾在假期结束后,会寻求「轻断食急救」,其中最多人讨论的就是 168、1410 断食法。医师表示,轻断食能够恢復代谢平衡,其中,1410相对容易执行,可能更适合一般人长期维持。
不吃甜、体型偏瘦一样可能得糖尿病。家医科医师刘彦伶分享有一名48岁的女子,体型纤细、不吃甜点,自认与糖尿病无缘,但日前健检却发现血糖高,糖化血色素也位居糖尿病前期,让女子十分意外,询问后她发现女子早餐只吃水果,常久坐不运动,些习惯都让女子在不自觉中陷入糖尿病危机。
卫福部彰化医院个管师吴雅婷体重曾破百公斤,她自嘲自己像「肯德基爷爷」,去年因调到医院第一线需直面民眾,让她有感于自己太「大只」缺乏说服力,下定决心减重,经过400多天严格饮食调控,同时增加身体活动量,成功甩重51公斤,裤子从5XL换到S码,现在的她穿上医院粉红色制服,已成功变身「粉红顽皮豹」。
高糖、高盐、高脂的垃圾食物,吃了很开心,相当吸引人,偶尔放纵无妨,但医师提醒,若变成日常,等于天天都在给身体、大脑「埋地雷」,研究指出,短短5天的高热量垃圾食物,就可能让人反应变钝、快乐感下降,更难抗拒这类食物的诱惑,垃圾食物真正影响的,不只是体重。
42岁日籍女星千田爱纱因子宫肌瘤在半年内增大至12公分,日前进行手术切除。妇产科医师张瑜芹表示,多数子宫肌瘤是无害的,但若造成经血量多、容易疲劳、头晕、贫血,甚至快速长大情况就需治疗,并提醒高脂、高糖与部分药膳汤,都可能养大肌瘤,最好少吃,或先询问医师的意见。
脂肪肝严重可能酿成肝癌,想要逆转就要注意日常饮食并搭配运动。营养师陈佩淳指出,脂肪肝不是胖子的专利,就算吃得少,只要吃错,一样会默默养起脂肪肝,让肝臟变成储油槽,建议日常应多吃高纤食物、优质蛋白质、健康好油脂,并补充儿茶素、铬、维生素B群,让肝臟轻盈。
7月21日是「国际垃圾食物日」,意味着这天能不忌口,尽情享受高糖、高盐、高脂的垃圾食物,但家医科医师魏士航提醒,偶尔放纵无妨,不能成为日常,有研究指出,只要连吃5天的高热量垃圾食物,就可能改变大脑运作,影响自制力与情绪,最后恶性循环吃得更多、胖得更快,健康每况愈下。
为强化身心障碍者口腔健康照护,提升身心障碍者口腔健康与生活品质,新北市政府即日起,正式调整「身心障碍口腔照护补助计画」,针对设籍12岁至未满65岁中低收入户或12岁至未满60岁低收入户之身心障碍者,提高补助额度,减轻民眾医疗负担,让口腔健康无碍。
有时候突然感觉身体累累的,其实是身体发出的警讯!基因医师张家铭引述2025年最新一篇医学期刊的内容,称人体中的巨噬细胞会根据每个人的作息、饮食、压力与情绪,做出「发炎」或「修復」的选择,不仅是预防癌症的重要角色,也可能是癌症帮凶。
许多血压偏高的人,常因为没有症状而疏于控制,往往等到重大疾病发生才后悔。营养医学医师刘博仁指出,一位60岁男子因忽略高血压,最终中风送医,悔不当初。刘博仁提醒,高血压是沉默杀手,可怕之处在于一开始无声无息,出事了就常是中风、心臟病、洗肾,不可不慎。
很多人以为只要运动量够多,血压自然会平稳,不过,营养师薛晓晶表示,单靠运动不足以稳定血压,还要搭配吃低钠、高钾与高蛋白质的食物,才能发挥明显降血压效果,且运动完若吃错东西,例如运动饮料、烧肉、啤酒等高钠高糖食物,恐让先前努力都白费。
结肠癌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常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出血、腹胀、腹痛、体重减轻等症状,就医后才被检查出来。美国医师调查发现,每天一杯含糖饮料,会让癌症恶化风险提高,特别是在年轻族群里,很多来求诊时,就已出现转移。美国有多达63%的成年人每天都会喝上一杯含糖饮,这可能也是美国年轻人结直肠癌发生率,自2011年起每年上升3%的原因。
台湾每年新增1万多名乳癌患者,好发于45岁到64岁的妇女。不过,外科医师郑伃书分享曾收治一名16岁少女确诊乳癌,原因可能与长期外食、压力、喝水不足与初经早有关,导致身体慢性发炎,最终罹患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