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医疗管路固定结构」及荣获第75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牌的「防针扎及具收纳的针头构造」正式专利授权!由慈济科技大学校长罗文瑞、建名集团暨昌辰鑫生医总裁林杰茂共同签署,让二项发明正式进入商品化阶段,不但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更嘉惠临床照护病人。

慈济科技大学校长罗文瑞表示,「防针扎及具收纳的针头构造」和「医疗管路固定结构」,都是护理系师生在临床发现问题,进而研发出产业需要的解决方案。建名集团暨昌辰鑫生医总裁林杰茂表示,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务必做到安全有效、零风险,并符合医材法规要求的产品,争取尽快上市,减轻医护人员的压力。

建名集团暨昌辰鑫生医董事长林南光表示,慈济科技大学的研发团队(研发长林祝君、实习指导老师张皓雯、护理系硕士班学生陈筱君、杨文吟、刘君薇、李雅雯、谢怡琳),都是拥有临床经验的护理师,也更能发现使用中的医疗器材相关缺点。所以,只要控制成本,再加上些许微调,就能以商业的角度造福社会人群。

针扎是全球医护人员重要的职业伤害之一。其中,又以护理人员的发生率最高。由于临床工作量超载、经验不足、操作程序不当,以及不良的针具等,都会导致护理师在抽取药物、提供药物和弃置针具时,发生针扎。

「防针扎及具收纳的针头构造」,採缩短针头和增加针头收纳装置。藉由针头运用角度、长度、空间的设计,提供护理师在备药时、给药时、给药后的全面性针扎防护。操作过程,不使用单手回套针头盖、不反覆接触针头、降低针头裸露次数、备药后可安全收纳针头。

「防针扎及具收纳的针头构造」,提供护理师在备药时、给药时、给药后的全面性针扎防护。(照片/慈济科技大学提供)
「防针扎及具收纳的针头构造」,提供护理师在备药时、给药时、给药后的全面性针扎防护。(照片/慈济科技大学提供)

重症病人为了维持心肺循环,护理师会置放气管内管,并外接呼吸器。尤其,躁动的病人会加以放置口咬器,避免病人咬住气管内管,影响供氧。而鼻胃管则是在需要灌食、灌药或引流时使用。然而,临床上採用宜拉胶布及棉绳绑带方式固定,容易导致病患皮肤压伤、管路滑脱、照护不便及危害安全等。市面上使用的管路固定装置,也只适用于成人,或只能单管固定,无法一体适用。管路无法移位固定,更造成护理照护不便。

「医疗管路固定结构」除了使用在重症病人,也提供口腔癌病人二种气管内管(由口、鼻)置入,鼻胃管、及口咬器固定的功能。螺旋可控式口咬器可依病人情况,进行咬合深度的调整及卸除,让护理师进行灌食、抽痰等照护措施,能更方便的进行管路更换,避免病人皮肤撕除伤、管路滑脱、照护不便及危害安全等。

「医疗管路固定结构」让护理师方便进行管路更换,避免病人皮肤撕除伤、灌食、抽痰等照护措施。(照片/慈济科技大学提供)
「医疗管路固定结构」让护理师方便进行管路更换,避免病人皮肤撕除伤、灌食、抽痰等照护措施。(照片/慈济科技大学提供)

#针头 #管路 #收纳 #临床 #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