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某财团法人委托国立大学,模拟与研制一款应用于人体血管之AI智慧无线监测的被动式天线感测器,但最终未竟成功;委托单位后来得知龙华科技大学拥有相关仪器设备与实作技术能力,今年2月找到龙华合作,由龙华科大副校长陈逸谦教授指导两位学生,仅用2个月时间,顺利完成血管监测天线感测器原型,日前已交付厂商进行后续动物实验,期待能为台湾AI智慧医疗产业贡献更多力量。

负责该项研发案的是电机工程系印尼籍硕士生Dyan Eko Wahyu (德安)及PBL物联网技优领航专班一年级本地学生许竹钧,他们运用学校「(5G)行动通讯模组测试与调校类产业环境工厂」及微波通讯元件实验室等相关设备,克服层层困难与挑战,最终成功设计并开发出天线感测器原型,证明龙华学子的实作能力。

龙华科大副校长陈逸谦教授表示,两位同学接获专案任务后,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委托单位提供的相关资讯,同时分析大量国内外期刊文献,歷经近一个月讨论后有了初步构想,随即埋首实验室进行第一阶段:Cu/Polyimide基材模拟与制作、动态验证,成功后再进行第二阶段:镁箔/生物相容材料薄膜模拟与制作、动态验证,模拟时并把体外Reader加入设为条件,以制作相对应的Reader天线。

德安说,他们根据期刊论文得出结论,运用HFSS软体开始设计开发感测器的第一个版本,并模拟天线与感测器的结果,模拟结果通过委托单位的设计要求后,就可以进行实作及测量阶段;实作部分则运用到雷射雕刻机,雕刻出天线与感测器原型,量测部分则是使用KEYSIGHT向量网路分析仪,开发全程从设计、制造到量测都是运用学校建置的软硬体设备,完全毋需假手外人。

龙华团队仅用2个月时间,成功设计开发原型,从设计、制造到量测都是运用学校建置的软硬体设备。(照片/龙华科技大学提供)
龙华团队仅用2个月时间,成功设计开发原型,从设计、制造到量测都是运用学校建置的软硬体设备。(照片/龙华科技大学提供)

许竹钧认为,最难的部分在于将铜箔贴合PI薄膜基材过程,因为要先将铜箔雕出,需要经过多次试验并调整雷射雕刻机的参数,以确保能准确的将需要的部分完整制作出来,完成后还要将铜箔贴合PI,必须将其贴合整齐密实,否则量测结果偏差将会很大,这个阶段相当考验耐心,庆幸最后顺利达成任务。

陈逸谦副校长指出,该项专案为该校眾多产学案成功案例之一,主要是因为龙华科大拥有「3D数位电路板设计暨智慧制造类产线工厂」、「(5G)行动通讯模组测试与调校类产业环境工厂」及「高速传输介面电子构装设计与测试人才及技术培育基地」等3座教育部补助共3亿余元的类产线实作基地及相关实验室,完整链结电子产品开发、电路设计、布局、产品制作、元件贴装、产品检测、电性测试及产品验证等各阶段制程,可提供厂商从设计、开发、制造到测试一体化服务。

他强调,龙华科大致力成为亚洲最佳电子领域人才培育基地,师生团队将持续透过产学合作了解业界需求,由产业提出问题,团队提出解决方案,使实务研究能与产业链结,有助减少学用落差,同时为产业培育优质人才。

天线感测器原型已交付委托单位进行后续阶段,期待为AI智慧医疗贡献更多力量。(照片/龙华科技大学提供)
天线感测器原型已交付委托单位进行后续阶段,期待为AI智慧医疗贡献更多力量。(照片/龙华科技大学提供)

#血管监测 #感测器 #AI智慧医疗 #实作 #龙华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