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勤益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任副教授的施盈佑老师,自就读东海大学中文系博士班、开始于大一中文课程执教时,就已尝试突破传统的讲述授课形式;研发出多样化的教学型态及桌游教具,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好奇心。在进入勤益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后,屡屡获得杰出教师奖项肯定,112学年度更荣获教育部第11届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之殊荣。

有教有学,师生共同建构,互相激励的通识课堂

东海中文系系友施盈佑老师参与清华大学「2018大学教师优良创新课程及教学竞赛」荣获优等奖。(照片/东海大学提供)
东海中文系系友施盈佑老师参与清华大学「2018大学教师优良创新课程及教学竞赛」荣获优等奖。(照片/东海大学提供)

长年深耕大学「通识教育」的施盈佑老师,将自己获全国性教学殊荣,归功于三件事:(一)硕班时期修习的中等教育学程,让他学会设计多样化的教案,以及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给予检讨及反思。(二)博班时期在各大学的兼任经验,由于通识课程是非专业科目,所以要依照班级状况与学校要求以动态重编课程。此时期积极参与创新教学研习,也替未来累积了养分。(三)基于过往任教经验,针对传统大学与科技大学设计不同课程,并且时时刻刻检讨课程之定位与目标。

在东海大学兼课期间,施盈佑老师参与了大一中文「博雅班」的授课,即已开启了「没有围墙」的课程设计。在徵求学生的意愿之后,前后执行了「游,东海,美食」的图文美食小书设计,以及介绍东海校园的「校园大暴走」单元,让学生藉由课程重新认识与诠释自己熟悉的生活圈。

进入勤益科大后,由于课程方向及规范与东海不同,所以也将授课场域收束回单间教室;但仍透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共同创作者。不希望学生仅只得到距离他们遥远的知识,更希望能够自然而然,让学生领略生活中的生命智慧,甚至是能实际参与课程的建构。施盈佑老师:「我其实是要透过游戏把学生难以吸收的东西转换成另一面向,让知识变得比较容易输入。经过整套设计过的课程,我们可以把艰涩的文学或语言,透过转译的方式,让不同领悟力的学生,都有接收或体验的机会。」

以〈项羽本纪〉这个教学单元为例,制作了相应的「楚河汉界」桌游;从「文本讲述」、「心智图」到「桌游活动」,这是一套循序渐进、完整的游戏设计,其趣味性激发了学生高度的学习动机,也在游戏之后深化了对于文本的认识。施盈佑老师提到:「虽然设计这种创意课程非常耗费心力,但我希望透过这些有趣的课程,降低学分的功利性。通识教育的重点还是在生命式的养分培养,让学生从多元的知识里汲取能够影响他的材料。」这正是施盈佑老师对通识教育最深切的期许。

人生迷途的经歷,启发了他作育菁莪的目标

即使现在已经成为倍受讚誉的金牌老师,施盈佑老师也慷慨地分享自己过往求学的挫折经验:高中留级、大学读夜间部。退伍之后,在补习班第一天工作的下班途中,边骑车边问自己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他确认自己对于教育是有兴趣的,于是为自己设立了明确的目标──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大学教书。但故事并非都像电影里的英雄旅程,施盈佑老师的硕班与博班资格,都是备取考上;一路上是充满各种挫折的。

考上了东海大学中文系博士班后,令他最难忘的就是在东海遇见的「人」。除了每个毕业系友都提到的美丽校园及开放学风外,东海中文系的许多师长不仅学识丰厚又待人谦和,例如施盈佑老师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张端穗老师,在博论口考前,老师身体状况已经不好,他不敢打扰老师养病。但张老师在病痛中,仍然会时时关注学生论文的进度。甚至得知施盈佑老师明珠入掌,张老师还抱病买了一本育儿书,亲自送到他家楼下。并对着施盈佑老师勉励:「第一次为人父母,不知道的就看看书」。张端穗老师待人接物的真诚,成为他日后为人父母与师长的最好典范。

施盈佑老师的学术专业是思想史,这也影响着他如何看待通识课程的定位与意义:希望这些知识成为培养学生人格的基础。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论语》或《庄子》等思想经典,都足以提供人类生命正面养分与激发力量。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即使学院外的世界瞬息万变,科技浪潮对高等教育叩关;但施盈佑老师还是总结了自己一路来跌跌撞撞的经歷,向未来即将进入东海中文殿堂的学子们分享勉励:「我将立志向学后的座右铭,分享给东海的学弟妹,『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东海是很棒的学校,我们也要坚信自己是很棒的人,或者努力让自己成为很棒的人。」

#东海大学 #施盈佑 #通识课程 #桌游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