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死者被判定死亡后,法医用笔在他身上标好记号,以方便进行解剖,正要开始时,动刀的医生突然接到通知离开解剖室,当他再次回到解剖室,听到微弱的呼吸声,结果进去一看被差点吓坏,原来发出声音的是那具正要解剖的「尸体」。

古时候这种「诈死」的例子层出不穷,有时候人可能只是休克或是昏迷,不小心遭解剖、火化或是埋葬,古人要怎么预防这种现象呢?当时「误埋」情况层出不穷,18世纪就有人发明「安全棺材」,其中最经典的设计,将铃铛、绳子、梯子置于棺木,若「死者」突然醒来,拉动放在手中的绳子铃铛会响,没人发现的话,还可以通过梯子从坟墓爬出去。

「活埋」高峰期可能出现在1952年,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呼吸机、喂食管、导管、透析机等相继诞生,人类发现身体缺少某些功能情况下,仍处于活着的状态。还有「坟墓之窗」也是防止误埋的方法,在坟墓上安装窗户,外面的人也可以透过玻璃窗看见里面,避免听不到「尸体求救」。

古代人防范误埋的方法层出不穷,最常听到的就是棺材的特殊设计,可能当时的人害怕「过早被放进棺材里」,虽然这是19世纪以前人们担心的事情,但直到现代,误判死亡等议题,仍受到许多人重视。

文章来源:每日头条
文章来源:维基百科
#解剖 #诈死.脑死 #医学 #棺材